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2019-07-03 00:43淡水康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融合

淡水康

【摘要】语文记录了优秀传统文化,其本身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鲜明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中首当重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责任与使命。本文试着厘清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并结合实践阐述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丰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构建和让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为学生自觉行动。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融合  策略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流传和积淀下来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思想、道德、风范、艺术、制度、习惯等文化事象的总合,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民族精神”。何谓“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丰富的思想内涵。”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语文记录了优秀传统文化,其本身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鲜明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中首当重任。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神圣使命。

一、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学习《义务教育讲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我们认为有如下要点:一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构字等基本知识。二是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涛文160篇(段)。三是了解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常识,认识f}I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重点是:以弘扬爱同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培育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基于以上目标,语文教科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教材中有哪具体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呢?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陈先云认为包括:汉字文化;占代蒙学读物;古代文学作品,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代神话、民间传说等;历史名人故事;文化艺术;文化常识和民风民俗。梳理敦科书相关内容,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要有三大方面:

一是汉字文化。郑飞艺教授认为,汉字文化“既包括汉字起源、演变、构造、书写等文字知识,也包括与汉字关联的历史、经济、宗教、民俗与艺术等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着汉民族的文化、行为与思维模式”。

二是汉语古典作品。既有古代蒙学读物,如从《三字经》中节选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知义”等语段;又有古诗文,语文教科书从一到六年级的古诗文总数为129首(篇),其中古诗词112首,文言文l4篇,古典名著节选3篇;还有古代寓言、神话、民间传说、名人故事等。

三是课文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课文传播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风俗习惯、文化常识、文化艺术等,如《二十四节气歌》《文房四宝》《赵州桥》《伯牙绝弦》等。

二、小学语文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处处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时时有传统文化教育机会。那么,我们在渗透相关教育时要实施什么策略呢?

l.知:着力“二点”,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认知

知识是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知识属于文化,而文化是感性与知识上的升华。缺失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文化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传统文化教育的起点是相关知识的学习。在信息时代,知识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实际与需求,体现精当与适切,因此宜围绕“二点”具体、深入展开:

一是学乍学习的最点。传统文化知识包罗万象,汉字当是重点,一方面汉字是语文学习的起点,更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汉字就像一幅幅画,学习音形义可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获得感。汉字知识包括了音形义、构造、音韵等,这些静态知识的学心往往需要文本语境的激活与教学语境的生成,从而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形成联结,转化为学乍的有效认知,进入学生的知识结构。

例如,生字“寇”的学习,读准字音、认识字形、知道字义,这些都不难。对学生来说,联系汉字特点,也就是背后的深层文化心理,再结合语境来学习或许更有价值。大家郜知道,这个字的难点在字形,宝盖头下的部件很容易写错,特别是最后四画。我们在课堂跟进时,先出示了金文的“寇"字,这是多么形象的一幅画!一个人手持器械,跑到屋子里来打主人!妙的是最后四画,是一只手拿着棒严准备打人。学生一看,字形记住了,字义也懂了。《说文解字》中说“寇,暴也”。寇,就是这样暴力的入侵者,怎能不叫人愤怒,叫人痛恨呢?“日寇”就是跑到我们国土上的入侵者,我们当然要“抗日”,五壮士为了保护七连主力和人民群众,当然要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浴血奋战。最后,他们毅然选择牺牲,也决不向日寇“低下高贵的头颅”。可见,“寇”是一个有温度、会说话的字,它带着血与火,点燃了刚毅与仇恨,教学生什么是爱憎分明。也正因为这情感的伴随,“寇”字字形的学习就变得生动而有效。所以说,利用汉字的特点与优势去学习相关知识,学生不但语文学习效率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汉字的情感也在提升,爱什么,恨什么,包括家国情怀都在萌发中。

二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古今汉语有别,古诗文无疑是小学生理解的难点。不但学生难理解,教师不下一番研究的工夫,也很容易教错。统编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因此对语文教师正确解读文本提出了更高要求。低年段语文教材中有白居易的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题何意?“在一个很古的草原上送别”,这样理解就完全错了。古人相聚赋诗,分得的诗题为“赋得”。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以“古原草”为题来写送别的。有的注本说此诗“题亦作《草》”就是明证。可以说,古诗的学习与理解要“字字未宜忽”。文言文学系虽然反对文白对译,不必字字落实,也不必逐字逐句讲解,但同时要扫清文言文障碍,特别是要鼓励点拨与诵读相结合的会意。鼓励点拨与诵读结合,是指字词理解融于诵读中。文言文有个特点,读音正确往往涉及词义,语气停顿往往涉及句子组织,虚词作用往往关乎作者情感,单纯地读与机械地理解都会出问题。曾获全国赛课大奖的干琳老师教《杨氏之子》一文,文中有“为”与“应”,都是多音字,如何读,干老师就是结合语言环境来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后再来确认字音的。

许许多多的汉字,许许多多的古诗文,从小学到高中,陪伴着学生成长,它们都是我们民族文化开出的花朵,是我们民族精神沉淀的种子。

教得正确,理解得准确,随语言文字进入学生心田的,就不只是知识,还有文化的魅力与光芒。

2.情:着眼经历,丰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传统文化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小学阶段重在亲切感与感受力培养,一句话,就是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情感学习往往经历这样四个过程:萌发—形成—保持—内化。根据这个规律,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习经历,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过程。有时候,一种道德的浸染,或价值观念的获得,往往不是几堂课就能传授到位,学生就能内化到位,而是需要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

例而言之,“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仁爱”精神的要素之一,如何培育学生对“和”的理解与情感,就需要用具体的、丰寓的事实说话,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悦耳悦目,动心动情,“和”的美好旋律才能在他们心中共鸣。

具體来说,语文教材一年级开篇就是“我上学了”,迎接学生的是精美的图画:56个民族大团结。56张笑脸,配以五彩的服饰、帽饰,学生被深深吸引,细细读图,充分感受“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我是中国人”就隐含了“和”的教育。其实,“和”的外延是广阔的,民族团结、人与人关系、人与物相处……其后的识字、拼音、课文,包括口语交际等都可以进行“和”的教育。如拼音教学《欢迎台湾小朋友》,课文《日月明》,“和大人一起读”《拔萝卜》等。“我说你做”是口语交际教学,学生学习“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等知识时,必然获得“同学间要友好相处”的教育。到了中高年级,相关教育也在自然渗透,并依据学生身心特点改进学科育人方式。如《将相和》 一课,“和”在“和好”之外又有了新意,《说文解字》把“和”诠释为“相应也”。学完“渑池之会”,教师指出“和”有“相应”的意思,请同学们回头思考,将相二人怎样相应?学生再读书、交流,认识到蔺相如在外交场合唇枪舌剑,廉颇带着军队在边境做好抵御准备,将相二人行为“相应”,这是“和”。学习“负荆请罪”时抓住两人的话语朗读、比较,学乍体会到蔺相如想的是“我们”,也就是赵国的利益;而廉颇多考虑“我”,即个人名利,好在后来也想到了国家利益,于是幡然醒悟,上门请罪,这是跟蔺相如的另一种“相应”,是思想上一致,这也是“和”。同心协力,这是学生读懂的“和”的新意,也是“和”的路径与秘密。这一刻,我们的学生两眼发光,他们发现:和,哪里只是一个字,它分明还是一种思想。此时,“和”是一个有高度的词。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是关于做现代文明中国人的教育,这样的一种教育必须基于课堂主阵地,注重与教学有效融合,关键是找到知识传承与思想情操熏陶感染的有机结合点,做到“无缝焊接”。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必须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面对新的认知情境,或顺应或同化,不断重构、丰富认知结构,情意的学习必然伴随这样的认知学习,包括认知冲突等.

3.思:边学边思,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构建

当下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往往止步于内容的识记与文本的诵读,比较多地强调积累、储存。这固然符合儿童记性强于悟性的身心发展特点,但随着年龄增长,思维必须得到必要的重视。事实上,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一个人很难全部掌握,在信息时代也没有必要全部硬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如民族思维、价值取向等,这些方面的学习,没有思维的介入,仅仅知道,几乎是无效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即有理有据地思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对此,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提出:“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

《赵州桥》介绍了著名建筑赵州桥。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同与美观,作者赞美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末节作者写道“赵州桥体现了古代劳

动人民的智慧和才下,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一句往往被教者和学生忽视,所谓的“智慧与才干,学生并未同顺小结,因此难以跟作者共鸣,难以产生移情与认同。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质疑,结果学生思维火花迸发,发现了很多好问题:有的是针对语言文字的,如“赵州桥”为什么不是用“洲”;有的针对内容,如为什么赵州桥还有一个名字叫“安济桥”……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赵州桥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我们的教学就顺势而行。学生读书、交流,在思考中发现重要信息。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说清楚、说完整。问题的解决过程,正是学生深入理解桥梁之杰出、人民之智慧的过程。有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在有情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内化课文语言,又在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快乐,他们感到了我们有赵州桥,我们的祖先如此有创造性,自豪之情、自信之心油然而生。

再如《将相和》写到的渑池之会,蔺相如唇枪舌剑,赵国和泰国究竟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决出了胜负?抢着举手的几位学生都认为“打成了平手,因为赵王是为秦王鼓瑟了,但是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了,所以秦王没有占到便宜,赵王也没有占到便宜”。问题看似不难,但学生都答错了。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时机。因此,教师就引导学生再读、再思,“你们都赞成两国打成了平手。再带着问题,细细地读课文第1至第8节,他们真的打成了平手吗?你要有自己的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读书、热烈讨论,把前后情况联系起来思考,就读得到位了:秦王输了!学生纠正了原先的想法,说得也有理有据,如一位学生在思考后就发现:“瑟是一种雅乐,缶是秦国老百姓喝酒唱歌时用来伴奏的,但是秦王不是秦国的老百姓,所以我觉得是赵王占了秦王的便宜。”可以说,观点的正确,语言的精彩,背后都是思维机器的启动。

如果我们的教学满足于“蔺相如有勇有谋又顾全大局”“廉颇有错就改”这样的认知,恐怕就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应当使学牛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课文而言,往往就是“学生感觉到而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而“赵秦两国是否打成平手”之问正是这样的“看似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问题,学生思维的介入,让语文学习(包括传统文化教育)充满了挑战与魅力。

4.行:引导实践,让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为学生自觉行动

中华传统文化有几个很重要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实践性。如“礼”,《说文·示部》就说:“礼,履也。”“履”的本义是鞋子,引申为“履行”“践行”。礼教不是说空话,而是要有行动。中国古代讲仁义礼智信,今天讲社会丰义核心价值,其实探讨的都是为人一世的根本性問题,要求的都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私德,也是一种大德。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我们国家的经纬,经纬其实就是每个人的素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是这样:始于读书,终于行动。笔者的一位教师同事曾写过这样的一篇随笔,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经过半学期的学习,孩子能背诵《弟子规》了,虽然背起来像个迂腐的老夫子,摇头晃脑的,但不可否认,在学的过程中,孩子在进步着。比如说,以前孩子总是嚷着要穿裙子,要穿好看的衣服,但是学了‘衣贵洁,不贵华后.她明白了穿衣服重要的是整洁,而不是要穿得多么美丽,也很少在穿的问题上和我喋喋不休了。又比如,有一次和孩子说话,聊了半天发现孩子一直站着,而我坐着,问她怎么不坐,她回答我‘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我听了不禁莞尔.但心中又禁不住感叹‘学了到底还是有用的!”

学习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理念,需要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这种“行”有时可以融化在课文学习中,如《将相和》学到最后,我们发现,廉颇能负荆请罪,一定是经历了价值取向的冲突斗争,课文没有写他面对蔺相如时说了什么,留下的这个“空白”是可以在教学中利用的。结果,学生进行情景表演,一个说:“蔺上卿,对不起,我以前是轻视过你,对赵国利益没有特别在意,所以我对手下说这种话,现在我来跟你请罪,请你打我吧!我背着荆条,荆条是专门用来执行家法的。”另一个说:“蔺上卿,我不应该只想到我自己。现在听到你这段话,我明白了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就有机可乘了。我们两个应该齐心协力,保卫赵国。对不起,请你来责罚我吧!”语文的育人是不是就在这里,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内化与运用是不是就在这里?此刻,学生联系文本内容,与文中人物形成了共振,达到了融合。

今天这个时代,多元思想观念碰撞激荡,多元文化交流交锋。我们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现实的严峻挑战。笔者就曾在微信圈里看到一位低年级小朋友的作业,学完课文《葡萄沟》照样子写句子,第一题是模仿“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用“有的……有的……”写句子,这个孩子写:“我家有的是车,有的是钱。”第二题是模仿“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用“要是……准会”写句子,这个孩子又写了这么一个句子:“要是买宝马,全世界的美女都会跟着你。”这个例子很极端,但是,金钱至上的这种思想,对我们还不懂事的孩子也有影响,而这么小的孩子还不会遮掩,童言无忌啊。语文教师很着急,他批完作业后,跟家长沟通,教育孩子从小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毫无疑问,学生是在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践行,需要我们高位正确把握,同时还需要创设适宜的环境,除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需要我们有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以此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参考文献】

[1]王宁,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l5(5).

[2]陈先云.谈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及呈现方式[J].小学语文,2017(10).

[3]郑飞艺,充分发掘汉字的文化内蕴[J].语文建设,2015(22).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