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变式,激活学生的发展潜能

2019-06-21 09:02黄玲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习题教学策略分析

黄玲

摘  要:采用“一课一题”的课堂框架来建构小学数学教学,是提供一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对这个主题进行深度发掘,由此形成更加本质而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问题展开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文章以习题教学为切入点,探讨了采用“一课一题”模式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一课一题”;习题教学;策略分析

习题教学一直都是引导学生强化知识理解、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支撑,但是如果用大量的习题来填充课堂,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获得一种熟能生巧的应试技能,这应该是不利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学失败。为此笔者认为,我们要减少课堂习题的容量,既然处理一个问题,就应该积极贯彻“一课一题”的基本构想,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度研究,让学生开展更加透彻的研究。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开展习题的变式教学,比如“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问”等。如此就能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更加深刻,且更具立体性的研究,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中,如果教师都是“就题论题”地讲解习题,这样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趋于僵化,从而产生一种思维定式,这将严重干扰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数学认知的建构。为此笔者提出,教师应该积极进行“一题多变”的尝试,通过对问题中的信息适当调整,由此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多变性,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也有助学生建模能力的发展 [1]。

例1:城区修筑某公路,全长30公里,如果由甲施工队独立承建,需要6天完成,如果由乙施工队独立承建,需要10天完成,如果由甲、乙两个施工队共同承建,则需要几天完成?

上述例题是“工程问题”复习课的导入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后,将公路全长“30公里”进行了修改,分别改成60公里、90公里、180公里等情形,然后将这些问题分别派给四组学生完成。四组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进行展示,他们惊异地发现,虽然四个公路长度不同,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相同的,都是3.75天。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而产生,他们也由此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

教师顺势进行启发:“为什么结果一样呢?难道说题目中公路的总长没有作用?”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讨论,然后提出改变之后的问题:将原题中的“全长XX公里”删掉,请处理?

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分析:(1)题目如果不提供总的工作量,该怎么处理?(2)甲、乙两支施工队的工作效率如何来表示?(3)上述问题中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学生结合上述问题的分析和探索,最终明确了解决思路:1÷+=3.75(天)。学生在上述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把握住了此类问题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施工时间),并明确了解题的诀窍(即把总的工作量视为“1”),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也有助于他们形成最初步的建模思想。

在上述例题的变式处理中,教师适当调整数据,让学生在不同问题分析中却得出了一样的答案,由此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展开探索和思考,并对例题形成有效的建模思维。

二、“一题多用”,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为了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教师就要发挥有限习题的价值,通过“一题多用”来有效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提升利用率 [2]。

例2:某农场有山羊240只,这个数量比奶牛的两倍还多了10,试分析该农场中有多少头奶牛。

学生处理过程中,写出了以下几种算式:(1)240×2+20;(2)240×2-20;(3)(240-10)÷2;(4)240÷2-10;(5)(240+10)÷2;(6)240÷2+10。如此之多的处理方法,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呢。面对这样的情形,有的教师是直接讲解,引导学生充分分析题意,并从中提炼出数量关系,最终得到正确的解答,同时这也就对其他的答案实现了否定。但是这样的处理并未有效地发掘习题的潜在价值。笔者认为,当学生给出如此多的解决方案时,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在问题情境分析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所以我们要借助这个题目,让学生深度地剖析自己的思维,纠正自己在问题分析和处理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在处理过程中,不应急于用正确的答案来覆盖学生错误的认识,而应该延时判断,将学生所提供的答案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还可以让不同意见的支持者站出来讲解自己的思路,这样的处理能够更加有效地对错误观点进行分析,尤其是那些出现错误的学生,他们的纠正将更加深刻。

为了让问题的用途发挥到最大,笔者对于刚才的问题还做了这样的延展:结合现在所展示的多种解决方法,我们虽然已经明确了其中正确的答案是哪一个,现在要求对原始问题进行适当调整,让问题匹配你的答案?对照问题求解答案是一个常规操作,但是对照答案修改问题,这显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原先的教学往往只能激起出错学生的探索热情,现在所有学生的思维都会被调动起来,并且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形成深刻认识和理解。

三、“一题多问”,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实践中,我们有这样的发现,一个问题情境往往只对应一个问题,这显然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一種限制。笔者认为,同一个问题背景下,教师应善于展开调整,多角度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3]。

例3:甲、乙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为560公里,现在有两部汽车A、B分别从两座城市同时出发,已知由甲城出发的A车速度为60公里/时,从乙城发出的B车速度为80公里/时。试求二者由出发到相遇经过了多长时间。

这个问题是对相遇时间的探讨,当学生形成认识之后,教师继续提出新的问题串:(1)A车行进了多少路程后与B车相遇?(2)从出发到相遇,B车比A车多跑多少路程?(3)如果A车提前1个小时出发,则在它出发后的多长时间二者相遇?(4)如果A车先出发140公里后,B车再出发,则A车出发后多长时间二者相遇?当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形成结论之后,教师继续鼓励学生,让他们自己设计问题,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这还可以让学生展开适当的竞争,比较谁设计的问题更有创意,这样的操作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在习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问”等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潜能,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多方位、全角度地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姣慧,刘梅君. 采撷编题创意之花,探求解题教学之钥——一题一课教学比赛的欣赏与剖析[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6(z1).

[2]  张翼文. “一题一课”教学研究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复习”为例[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5(9).

[3]  尤善培. 围绕核心 主动变式——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数学通报,2016(2).

猜你喜欢
习题教学策略分析
提高数学习题教学质量实践探究
紧扣学教“四性”加强数学习题教学探研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探究
初中英语习题课小组合作方式探究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当前我国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浅析
习题教学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分析
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