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丽琛,孙文竹,程桂荣
(河北经贸大学 经济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分工协作至关重要。因此,亟需了解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掌握三地高技术产业协作现状及问题,并根据三地的比较优势,提出促进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高技术产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相对较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6大类。[1]由于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统计数据不全,因此本文主要对京津冀地区前5类高技术产业进行分析。
1.规模最大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
从京津冀整体来看,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两个行业,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到整个高技术产业的44.71%和23.44%,合计占到68.15%;其次是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分别占12.24%和11.30%;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6.96%;信息化学品制造业仅占1.34%。①
2.与全国相比,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有规模优势
京津冀高技术产业构成与全国相比大体相当,规模最大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医药制造业与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占比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80%和9.7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和5倍,所以是京津冀地区具有规模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尤其是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见图1)。
1.三地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差异很大
从京津冀内部来看,三地的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有很大差异,如表1所示。
图1 2016年京津冀与全国高技术产业结构
表1 2011-2016年京津冀高技术分行业主营业务占比
北京市的高技术产业中规模最大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11年以来基本维持在50%左右;其次是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2011年占到22.95%,但是之后有所下降,2016年降到了16.48%,退居第三;而医药制造业却从2011年的13.11%逐步增加到2016年的18.78%,成为第二大高技术产业;其他产业占比均在10%以下。
天津市规模最大的高技术产业也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11年占比高达72.71%,远远超过了北京市,是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但是之后比重逐步降低,2016年降到了46.36%,已经低于北京市;其次是医药制造业,占比从2011年的13.68%增长到2016年的15.08%,与北京相当,但都远低于河北省;发展最快的是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比重从2011年的8.39%增加到2016年的24.03%,远高于北京市和河北省,成为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
河北省规模最大的高技术产业是医药制造业,2011年占比达到60.75%,远高于北京、天津,是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但是比重也在下降,2016年仅占51.51%;其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比从2011年的28.39%增加到2016年的33.86%,仍低于京津,但差距缩小;然后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业,占比从2011年的8.69%降到了2016年的7.29%,一直略低于北京市,但远高于天津市;其他两个产业占比在1%左右,规模很小。
2.三地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有均等化趋势
动态来看,2011-2016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有均等化趋势,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标准差从2011年的16.8、26.7和22.7降到了2016年的14.6、14.9和20.3,天津市下降最多。可见,三地高技术产业结构越来越平均,呈现出各产业均衡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出现各地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的情况。
京津冀三地高新技术优势产业的集聚效应并没有显现,反倒出现了产业结构趋同迹象,各自比较优势也越来越不明显,分工协作格局没有建立,竞争加剧,这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是相背离的。
从2011-2016年京津冀各高技术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三地高技术产业结构有趋同的趋势,尤其在规模最大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两个行业,天津市和河北省本来具有的相对优势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2014年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后,这一趋势不仅没有减缓甚至有加快的迹象。如表2所示,天津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高技术产业的比重2014-2016年下降了17.34%,而2011-2014年仅下降了9.01%;2016年河北省的优势产业医药制造业的比重从2014年的59.24%下降到51.51%,下降了7.73%,远超2011-2014年3年下降的1.51%。到2016年,除了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高技术产业结构已经非常相似,这意味着两地的区域分工协作基本不明显,竞争大于合作;河北省的高技术产业结构与京津差距较大,可以错位发展,但是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上也逐渐向北京市和天津市靠拢,比重不断增加,与京津差距越来越小(见图2)。
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要想促进京津冀高技术产业的分工协作,必须识别出三地当前的比较优势。这里选用哈盖特(P.Haggett)提出的区位商模型测度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相对优势,公式如下:
其中,LQij是J区域第i个高新技术行业的区域商;Lij是J区域全部高新技术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和。
一般地,如果高新技术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5,则该产业在当地就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里选取2011-2016年全国和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原始数据,计算结果如表3,可以看出,京津冀各地的优势产业有所不同,但比较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表2 2011-2016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结构变化
医药制造业领域,河北省具有显著比较优势,但是区位商从3.67降到了2.81,而北京市的区位商却从0.79上升到了1.02,说明北京市也在大力发展该产业,对河北省造成了冲击。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领域,天津市具有非常显著的比较优势且在加强,区位商从3.80上升到了9.72,而北京市的区位商也从1.28上升到了2.67,成为北京市比较优势最明显的行业,与天津市形成竞争局面。
图2 2016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结构
表3 2011-2016年京津冀高技术分行业区位商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领域,京津冀都没有明显优势,天津本来略有优势,但区位商也从1.47逐渐降到0.82,优势不再,该行业也成为京津冀规模最大且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领域,北京市略有优势但不太明显,区位商达到1.28,但低于1.5,同时,天津市在该领域的发展也很快,区位商从0.10快速上升到0.82,尽管优势还未形成,但与北京市也形成竞争关系。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业领域,北京市略有优势,区位商维持在1.3-1.4之间,但是也面临河北省的竞争。
由上述分析可知,京津冀不同高技术产业内部的竞争态势不尽相同,因此,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路径和对策,对于优劣势明显的行业应该错位发展,通过产业转移形成更高程度的产业集聚,增强竞争力;对于优劣势不明显的行业,应该加强产业链分工,通过产业链不同节点间的分工合作,打造强势产业链,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1.加强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互补型分工协作
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是京津冀区域比较优势和劣势非常明显的两个行业,应该推动京津医药制造业向河北省的转移承接,打造河北省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京冀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应该向天津逐步转移,形成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和集聚程度,强化其在全国的竞争力。
2.加强京津冀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共建协作
京津冀三地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上都具有较大的发展规模,具有各自的优势产品和优势环节,应该加强产业链分工,加强北京市的研发设计优势,强化河北省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制造优势,形成北京研发、天津和河北转化生产的产业链协作格局。
3.加强京津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上的共性技术开发创新协作
北京市和天津市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均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应该依托京津在特定优势领域形成的区位优势、技术优势以及产业基础,在京津冀区域范围内实现产业共性技术联合开发,从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实现京津冀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整体产业的协同发展。
4.加强京冀在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业的“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协作
北京、天津在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业均具有一定发展规模但存在竞争,应该借助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之机,促进制造环节从北京逐渐向河北转移,并在转移中通过两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的有机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打破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实现在河北的集聚创新,打造北京研发—河北转化的新产业链。
1.重构高新技术产业分工格局
从工信部发布的最新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来看,京津冀三地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定位仍然有很大交叉重复。比如,电子信息产业都要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人工智能软件及产品、卫星导航设备及导航定位系统等方面;医药制造业都要优先发展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生物药品、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等;航空航天领域都要发展无人机整机及零部件、航空发动机及零部件等行业;汽车方面都要发展新能源车整车等。
该指导目录还是没有反映出京津冀未来产业分工合作应该有的新格局,所以应该细化产业分工,加强产业内部分工和价值链分工,打造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区域产业分工新格局。北京可以充分利用产业高级化优势,力争成为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链的研究开发中心、营销中心及管理控制中心。天津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2]河北省具有低商务成本优势和基础制造业优势,要成为京津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地。
2.加快京津冀创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
对于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尤其要推动区域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实现协同发展。一是结构性资源“互动式”转移与承接。考虑到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自身配套条件远高于天津与河北,如果仅仅单向疏解与转移产业资源,可能会降低要素的配置效率。因此,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转移结构性资源,先完善外围环境,消除外部环境制约,夯实金融配套条件,再促进核心要素的自发流动,进而完成产业资源要素的“互动式”转移与承接。二是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京津冀之间要加强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与引进、定向招商与建设、金融服务等方面要提供常态化、定制化服务。
3.发挥各级各类高新区的集聚效应
促进产业集聚就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尤其要积极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完善和提高升级高新区的功能,改善园区发展建设的软环境,调整优化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以主导产业为抓手,以大型企业为主体,完善主导产业的全产业链体系,辐射带动中小型企业联动发展,在京津冀区域内建立各具特色性、多样性、优势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于北京市来说,重点打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群;天津市重点建设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集群;河北省重点打造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3]
4.建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
国家高新区联盟是促进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发展的典型范式。一要促进产业关键技术的协同突破,利用中关村的研发优势,联合京津冀三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标准创制。二要共同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共同建设各类信息共建共享平台等,成立由京津冀7家国家高新区龙头企业发起的研发行业协同创新中心。三是协同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注重互联网与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加快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发展;推进线上线下、区内区外的整合式服务创新,并从生产领域不断向服务领域延伸,以推进柔性、敏捷、个性化生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