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2017-01-10 17:42赵星郭宝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区位商经济增长文化产业

赵星++郭宝

◆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下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许多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文化资源丰富地区,文化产业已呈现出集聚现象并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引领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的现状,然后基于C-D生产函数构建了计量经济模型以论证我国大城市中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和地区差异。实证结果显示,我国139个大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东中西三地区的分样本回归结果也均与此结论一致,其中,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强于东西部。

关键词:文化产业 经济增长 集聚度 区位商

引言

在后工业化社会,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对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日渐增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消费不足,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国在2011年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战略,在2016年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方针政策。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为23940亿元,同比增长了12.1%,占GDP的比重为3.76%,其中,群众文化服务业机构数量为4442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110个,公共图书馆3117个,博物馆3658个,艺术表演团体8769个,艺术表演场馆1338个。其中,文化站数量比上年增加了165个,艺术表演团体比上年增加了7.2%,实现了较快的增速。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非均衡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汇集了大量的人才、资金和企业,这些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并逐渐带领全国其他地区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较大促进作用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学者们近年来对文化产业集聚的研究逐渐增多,王猛(2015)利用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数据,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发现产业结构、人力资本、产业政策等因素对城市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杨卫武(2015)使用我国31个省级数据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目前并没有研究从城市层面探讨文化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城市是文化产业集聚的基本单位,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差异很大,因此本文就以全国层面的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我国东中西地区之间经济效应的差异情况。笔者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的城市层面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数据选取、模型设定与指标说明

(一)数据选取和分析

1.数据选取。根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其中,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为大城市。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大城市的经济相对比较发达,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集聚,因此,本文选择市辖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139个大城市为研究对象。

衡量产业集聚的常用指标有行业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和产值(就业人数)比重,基于本文的研究视角和数据的可得性,选择区位商和就业人数比重来反映文化产业集聚程度。

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

(1)

这里 culi为i 市的文化部门的从业人数,labi表示该市所有行业的就业人数。另外,影剧院的数量和图书馆藏书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基础设置的建设情况和文化产业的政府支持力度。借鉴孙智君(2015)的研究,本文构建一个综合区位商指标以更全面反映我国各个城市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如下式:

(2)

其中,movi表示该市影剧院的数量,booki表示该市图书馆藏书量,计量综合区位商时使用的权重,根据咨询专家和参考学者已有研究而得。

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2012)》将文化产业分为10大类: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但是,目前我国没有统计年鉴是完全按照这一分类标准来统计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包含五个大类: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这一统计数据的涵盖范围与最新的文化产业的界定标准最为接近,因此,本文采用文化体育娱乐业的从业人数来代表文化产业的就业人数。

2.数据分析。由201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得各个城市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用cul表示,衡量文化产业集聚度的指标有三个:每个城市的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国城市文化产业总人数的比重用cul1表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多,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大,说明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较好,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该地区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集聚。按照公式(1)计算的区位商指标用cul2表示,这是学者常用的衡量集聚度的指标。按照公式(2)计算的综合区位商指数用cul3表示。

经笔者计算后,按三种方法得到我国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排名前15名的城市和具体的集聚度,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根据cul1指标,首都北京市集聚了我国11.97%的文化人才,在北京,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13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406.7亿元,增速超过9%,在全国处于绝对的引领地位。排名第2的上海拥有全国4.5%的文化人才,第6名的深圳汇集了1.77%的文化人才,第15名的长春市拥有的文化产业人才比重为1.118%,总体上,排名前5的城市文化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文化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同时可以发现按照cul1指标大小排名的城市,是大众熟知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所在地。

区位商指标cul2反映了某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对于该地区的其他产业的发展情况,如果该指数较大,说明文化产业在该地区相对发展较好。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省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森林城市,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相对该城市其他行业来说,比重较大。安徽池州有九华山、杏花村、牯牛降等风景胜地,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因此,文化产业在当地发展也相对较好。观察数据和排名,可以发现区位商指标的排名与该城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对比差异较大,上海、重庆、广州这些文化产业较发达的城市都不在前15名。第三个集聚度的评价指标是综合区位商指标,它包含一般区位商和图书馆、博物馆这三个维度,同时考量文化产业的人和物,弥补了区位商指标的局限性,也从一个较宽泛的角度反映了文化产业的集聚水平,在这一指标下,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这些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进入了前15名。

(二)模型设定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函数),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是劳动、资本和技术。由表1所示,文化产业区位商指标衡量的是某地区文化产业相对于该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程度,如果该地区总体经济欠发达,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在全国范围内为一般水平,但是该地区其他产业的从业人数较少,那用区位商衡量的该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度就较高,比如池州、丽江、丽水等。如果加上图书馆藏书数量和影剧院的数量这两个维度,综合区位商这一指标就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这一偏离,如表1最后一列所示,北京、上海是全国文化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城市,和人们的认知比较接近。综合起来,三个指标中按cul1这一指标对城市进行排名的结果与大众所理解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最为一致,如表1的第3列所示。因此,本文在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该指标反映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这也是借鉴了陈建军(2009)等学者的做法。

由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比重这一指标反映了劳动力因素,因此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还需要加入资本因素和政府因素。

本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3)

其中, Yi是i 城市的GDP总值, A是常数项,Culi是i 城市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 Ki是 i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Govi是i 城市的政府因素,由两个指标反映: Govedi公共财政的教育支出和Forei 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某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可以反映该地区的政府重视教育程度和该地区居民的文化素养;某地区使用外资金额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和居民的包容性。

为了避免回归时的自相关和异方差,并使模型更具解释力,将模型变换为对数形式,如下所示:

(4)

这样,模型的回归方程中的系数就表示弹性,即自变量变动百分之一所带来的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三)指标说明

回归模型的各个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139个城市中经济总量最大的是2.36亿元,最小的是456万元,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为51.7倍。文化产业集聚度最高为0.11,最低为0.0003,城市之间的差异较大,相差366.7倍。固定资产投资的各市数据差异较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2倍。139个城市样本之间各个指标的差异较大,所以进行计量经济回归时,适合采用方程(4)的对数形式以增加估计方程的有效性。

实证回归结果

(一)全样本估计结果

1.参数估计。对我国2014年139个大城市的数据进行计量经济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5)

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为0.904,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回归方程的四个解释变量的参数都为正值,且通过了t检验,都在0.0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这四个因素都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

2.自相关检验。线性回归模型的假定之一是随机误差项不存在相关关系,对模型进行序列自相关的LM检验,首先做一阶自相关检验,F统计量为0.1657,Obs*R-squared项对应的伴随概率为0.6774,大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不存在一阶自相关。再做二阶自相关检验,F统计量为0.2645,Obs*R-squared项对应的伴随概率为0.7576,大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不存在二阶自相关。因此,回归模型通过自相关检验,符合回归模型的无自相关前提假设。

3.异方差检验。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中,要求随机扰动项围绕均值的分散程度相同,即不存在异方差现象。对模型进行White异方差检验,F统计量为1.2072,Obs*R-squared项对应的伴随概率为0.2742,大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接受同方差的假设。

经过检验,估计的模型符合计量经济模型的前提假设,即参数估计具有最小方差性,模型是有效的,T统计量服从T分布,t检验有效,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估计的四个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都是可信的。

(二)分地区样本估计结果

1.参数估计。对我国139个大城市按照区域进行划分,东部有65个大城市,西部有34个大城市,中部有40个大城市,对不同区域的数据分别进行计量经济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三个地区的回归结果拟合度均很好,调整后的可决系数都大于0.9。三个地区的文化产业集聚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

2.自相关检验。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回归模型分别进行序列自相关的LM检验,首先做一阶自相关检验,再做二阶自相关检验,F统计量和Obs*R-squared项对应的伴随概率都列在表4中,由表4可知,东、中、西三地区的一阶、二阶回归都满足伴随概率大于0.05的条件,说明三个样本的回归模型都不存在自相关。

3.异方差检验。对东、中、西部三地区的回归模型分别进行White异方差检验,将F统计量和Obs*R-squared项对应的伴随概率都列在表5中,由表5可知,三个模型的伴随概率均大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接受同方差的假设。

经过检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数据估计的模型均符合计量经济模型的前提假设,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估计的四个解释变量的参数都是可信的。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从前文的研究可以看到,在我国市辖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中,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全国样本的回归参数为0.15,小于中部地区样本的回归结果0.24,大于东部样本的回归参数0.14,也大于西部样本的回归参数0.13,说明中部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显著,这与中部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政府重视程度较高有关。

资本能够拉动经济增长,在前文实证分析的四个模型中也都得到了验证,全国样本和东中西样本的资本变量的回归系数都为正,且在0.01%的水平下显著。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方面,中部和西部远大于东部,中部的弹性系数为0.54、西部的弹性系数为0.5,而东部仅为0.32,这说明中西部经济依靠投资拉动的程度较高,东部地区的其他因素也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作用,比如政府的财政教育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资,在回归方程中东部样本的这两个指标的参数都显著为正。

(二)政策建议

根据前述研究结果,可知文化产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在后危机时代,政府应该加强对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促进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集聚,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应。具体来讲,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大,可以建立高水平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居民消费能力有限,应该依据本地的人文和自然优势重点发展能够惠及大众的文化产业项目,将文化产品和服务深入到街道、村镇,这样,一方面文化产业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居民的文化修养,从而提升人力资本,进而更全面地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王猛,王有鑫.城市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35个大中城市的证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1)

2.武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分析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4)

3.孙智君,李响.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与收敛形态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8)

4.杨卫武.文化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地区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5.刘刚,理冲,陈靖尧.传统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6)

猜你喜欢
区位商经济增长文化产业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区位商视角下丽水市优势产业分析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