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龙
摘 要:本文分析了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展“个性化教育”的背景、个性化体育教育的概念及其特征以及实施体育个性化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希望通过分析,明白体育个性化教育的紧迫性,开启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思路,尽可能的避免体育个性化教育走入一些误区。
关键词:初中体育;个性化;教育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关于体育个性化教育在我国能否得到真正落实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极度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过分强调技术动作规格、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生理学指标,使学校体育教育带有过多的强制性,导致教学过程趋于集体化、统一化、程式化,忽视或压抑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因而降低了学校体育的育人效果。正是这种传统体育教育积累的种种弊端,促使今天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去全力探索一条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有利途径。
二、對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概念理解
一般来说,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往往能最有效地开发一个人的个性潜能。如果个人的天赋、才能、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会促使他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体育个性化的教育首先要承认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承认学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爱好、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为基础,以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心的需求为核心,在教师引导、帮助下找到“表现自我”的领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以促进学生的运动兴趣、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体育个性化教育的特征分析
1.公平性。体育个性化教育是真正的公平化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以适应并促进个性发展的方式,实现具有完善个性的人的培养。比一刀切的、统一进度的体育教育更具公平性。
2.主导性。体育教学中,教师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学生的个性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各种引导,主要表现在体育活动是学生在一定目标下的活动,有内容框架和各种评价的活动。
3.多样性。不仅包容多种有益的教育方法,还在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模块的构建、体育评价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地兼容,以适合个性不同的学生发展的需要。
4.全面性。全面发展即指和谐发展。体育个性化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强调诸要素和谐发展。使学生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个性化教育,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由多种素质融合而成的全面的和谐的独特整体。
5.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是体育新课程的五大目标之一,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个人发展的结果。人的个性化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
6.主体性。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主体性表现在体育教育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创造的活动,自我教育的活动。
四、体育个性化教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个性化教育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更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正如苏联学者科恩指出的,“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且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它不仅能够成功的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
2.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其思想基础是个性的差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课堂组织应依据课的内容、学生的能力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形式, 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也要有创新。
3.改革传统评价学生的方式。 要改变过去那样以几个竞技运动项目的成绩作为统一的评价指标,转以注重目标全面系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定性评价,注重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把评价作为一种期待,尤其对学生暂时表现出的不尽人意之处,更应巧妙地运用评价,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地期望,以便使学生进而转化为一种积极行动。
4.要注重教师的个性影响。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有益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把个性教育落实到行动上,而不只是口号。
5.注意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师生关系问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要把传统的、被动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接受过程变为主动的、双向的、交流式的认识过程。切实确立学生在整个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体现学生在评价教育效果中的主人权利,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6.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进行个性化体育育人的同时,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体育教学,而应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在每年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我们注意到,面对新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处理课堂教学时陷入了种种误区,似乎课堂上越活跃越好,问题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其实,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