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玲
摘 要:本文以《鲁迅回忆录(手稿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作者写作特点,以更大程度了解其当时的原始的写作思路,客观准确地认识并发挥该书的最大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今后鲁迅及其有关作品的读者及研究者提供思考与启发。
关键词:《鲁迅回忆录》;许广平 ;手稿本;特点;启示
作为鲁迅的妻子,学生,益友,许广平在收集,保存,整理,传播鲁迅著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由于其掌握了大量关于鲁迅的丰富而又具有独特性的资料,在鲁迅研究工作方面亦做出了无可取代的突出的贡献,出版了如《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鲁迅回忆录》等回忆鲁迅的作品。根据许广平研究作品的风格特点,可将其研究阶段分为建国前后两个时期。现以《鲁迅回忆录(手稿本)》为例,探讨许广平后期该研究作品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启示。
通读《鲁迅回忆录(手稿本)》,读者会明显发现,许广平在许多章节中都在刻意强调鲁迅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总是有意无意地有所牵涉,并加以浓墨重彩地渲染,在论述与回忆的过程中逐渐构建鲁迅作为“党的永远的忠诚的小兵”的形象。如在前言中即言:“在大关节处,他始终是遵循着党的方针、路线行事的。这是鲁迅的优点,也就是笔者所见于鲁迅最重要的回忆!”而在“瞿秋白与鲁迅”一节中,对于鲁迅没有编印瞿秋白创作的原因,她解释是鲁迅“须尊重党的决定”的缘故,且在其后发表议论道:“把决定的‘权归给党,是战士听命于领导的态度,哪怕是小小的改动也不例外。”“充分觉得鲁迅遵照会议决定绝对相信党,肯定党的胜利在不远的将来,即鲁迅逝世后十三周年获得胜利!一切交给党,听命于党,这就是非党的布尔塞维克党的鲁迅交给后人他们应该做的。”如此论述则将鲁迅置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了。可诚如《回忆录正误》所言,“这是一段‘思想性、政治性都很高的议论”,但却不是事实,实际上是因鲁迅当时精力、财力时间都不够所致。这段论述读来亦让人觉得十分地牵强附会,大有将鲁迅神化,改写,歪曲之嫌。尤其是在“党的一名小兵”中,许广平直接就写道,鲁迅在上海时期“从理论到实践,完全成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化的以党的领导为依归的绝对坚守着‘惟新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信念的执行者”“投入了阶级论的洪流中去锻炼自己,去向革命队伍中当个小兵”,一个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依从于党的鲁迅形象就由此出现在读者面前,而这正是与许广平前期对鲁迅回忆以及其他研究者中刻画的鲁迅形象相矛盾的,相互脱节分离的。
而分析许广平如此重新塑造,改写,甚至可以说是歪曲鲁迅形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许广平写作《鲁迅回忆录》时正值1959年,当时的中共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走极“左”路线的大跃进运动,左倾的思潮想必亦对许广平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产生影响,使其不得不思考如何重塑鲁迅形象以适应时代环境变化发展的需要,而许广平自己也在前言中提到,此书“是在‘社会主义风格的创作方法(就是个人执笔,集体讨论,修改的创作方法)下完成的”,自然会留下时代影响与个人主观改造的印迹,带有政治化与意识形态化的色彩,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全书中所体现的浓厚的政治化氛围以及阶级化倾向了。
许广平如此改写鲁迅形象,甚至编造虚构,歪曲违背相关事实来拔高鲁迅,为鲁迅新形象的构造铺路,其实恰恰是对鲁迅的不尊重;对于读者而言亦是不诚恳的表现,没有充分尽到作为一个回忆录作者的责任,向读者呈现一个更客观真实的鲁迅形象;而对于相关的专业研究者来说,此书亦会如朱正的判断般:“从鲁迅研究的专業角度来说,史料价值会很有限。”但在充分认识到这改写做法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背后,我们也应懂得,许广平亦有身处那个时代中的无奈,也有她的苦衷与隐情,而我们也不能一味批判,而是有所体谅。
而手稿本中除了编造的事实之外,通过参照朱正的《鲁迅回忆录正误》等资料,我们也可发现还存在其他许多的误记失实之处,如关于《五讲三嘘集》为什么没有出版的解释,鲁迅是否有用火腿夹带过书信的叙述,以及关于瞿秋白在鲁迅家中避难情况的回忆等,是有着与事实不符,或者交代不够清楚,有所遗漏的地方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许广平在写《鲁迅回忆录》时,其实已是六十高龄,年代久远难免记忆有所差错,又被高血压所困扰。为了十一“献礼”,从1959年7月开始构思到11月底完成,同时也受当时“多快好省”社会风气的影响,写作时间过于仓促。主要参考的文献,则是“鲁迅的日记、著作等方面,旁及一些有关鲁迅著作的言论”“另外还看了些世界名人的回忆”,参考的资料文献亦是不够充分的,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认识亦存有历史局限性。出现的失误也就可想而知了。
钱理群先生曾对从事鲁迅研究工作的朱正评价道:“作者对鲁迅既非仰视,也非俯视,而平视之的态度和眼光,或许更能给读者以启示。”由此不禁联想到兼具多重身份的许广平,倘若能如朱正般以平视伟人的视角对待笔下的鲁迅,而少些仰视的况味,或许一个更为客观真实,更为有血有肉的鲁迅便能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但我们也看到在《鲁迅回忆录(手稿本)》中,许广平对鲁迅与周作人,内山完造,瞿秋白,冯雪峰等人交往时真情流露的描写,以及鲁迅部分生活细节的描绘,如教作者日文,帮助保姆阿花等事件,让人有着近距离接触的亲切感与熟悉感,而不是带有隔膜的,去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从而加深对其日常工作生活习惯等的了解,在对鲁迅的回忆中,许广平的特殊身份赋予她更多对鲁迅在家庭与社会活动中独到的认识和理解,这正是寻常研究者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对于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手稿本)》或者是其他后期的著作,我们应给予客观,公正,全面的判断,在肯定其正面价值的同时,理性地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及其带来的负面后果进行批判,多些思考,明白人物传记(回忆录)的作者,应如朱正在《回忆录正误》中所提出的,在著述时应兼具“史实”与 “史德”,要保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而读者阅读作品时,也应保持审慎质疑的态度,面对有失实之嫌的地方时,能多方寻求文献资料,细心核实考证,而后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方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作品的正面价值,启发后来的研究者。如此,或许便能达到太史公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许广平(周海婴主编).鲁迅回忆录(手稿本)·前言.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3月版,p6-8.
[2]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瞿秋白与鲁迅.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3月版,p153-154.
[3]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党的一名小兵》,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3月版,第156页
[4]朱正.鲁迅回忆录正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版,p213.
[5]陈漱溟.我读许广平< 鲁迅回忆录>手稿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8月15日.
[6]王尧,王慧君.许广平回忆录与“鲁迅”形象的建构——以<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鲁迅回忆录>为中心.南方文坛,2015年3月15日.
[7]王彬彬.许广平在改写鲁迅中的作用与苦衷.文艺争鸣,2001年1月23日.
[8]袁盛勇.绝对忠诚和服从的“小兵”——许广平、冯雪峰对鲁迅形象的塑造.文艺争鸣,2013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