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渊在《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第4期《“不出错”的师德观:表现、原因及其破解》一文指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对于教师而言,教书育人是自己应完成的重要工作。然而,在现实学校情境中,一些教师却以简单“在场”的方式处理之,形式性地遵守相关规定或要求,着力从事和完成那些显性的、可见的工作。一般情况下,这些工作都有着明确、细致的检查指标。重视并进行这些工作,就可以让自己以最小的付出,满足规章制度的要求,让自己避免成为“违规出错”之人,从而不会受到惩罚。
要破解这种“不出错”的师德观,首先要在确立底线师德价值体系的基础上破除元叙事对教师个体的遮蔽。在这个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尊重并张扬教师的个体性,赋予教师个体应有的权利与资格,让教师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个体,而不是简单听从指挥的木偶。其次,应依据现实生活确定管理方式与管理依据,从日常社会经验的角度出发来构建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为教师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道德行动评价。再者,应允许积极性的妥协与改变。教师在进行积极性的妥协时,需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清晰地了解“不出错”师德观的具体内容、作用方式以及带来的危害等,为积极的妥协奠定良好的前提基础。二是在了解上述内容之后,教師需要对自己的现状有一个较为正确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寻找可能破解之道,以求最大可能地减少“不出错”师德观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