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
【摘要】本文论述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的做法,提出课内教授方法,课外拓展延伸;确定联结点,做到课内外阅读相呼应;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保持阅读期待等主张,从而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衔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095-0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语文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托,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源,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衔接起来,使课内与课外阅读相融合,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课内教授方法,课外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立足于课内,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而且要关注课外,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多种方法读书,做到“把书读厚”“把书读薄”,提高阅读的能力。
(一)“略读”“精读”“深读”相结合,拓展延伸
“略读”是指粗略、快速地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略读能够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籍,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数量,扩大知识面,它是精读的前提。略读的特点是“抓关键”,通常采用“一目十行”的浏览方式。略读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从而掌握大致内容,获取有效的信息。通过略读,学生也可以决定要不要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或者是需要精读哪些内容。当学生略读文本时,教师既要依据文本内容,给予一定的指导或点拨,也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再适当向课外阅读拓展、延伸,逐步过渡到课外独立阅读。“精读”是指以掌握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知识为目的的一种读书方法,它的特点是“细嚼慢咽”,在读书过程中字斟句酌。精读一般针对优秀的文学作品逐字逐句地深入研究,透彻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章节所表达的思想,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动手做笔记。“深读”是指深度阅读,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学生通过深度阅读文本,除了理解文本内容,还能习得一定的写作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略读”“精读”“深读”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着眼于阅读的广度、深度,指导学生开展课内外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生成阅读体验。
(二)读写结合,加强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做到眼到、心到、脑到,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水平都十分有益。首先,在读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及时将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感悟、疑问等写出来,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其次,要指导学生做好摘录,将读到的好词佳句、片段章节等抄录下来;最后,鼓励学生适当进行二次创作,如结合读书心得,对文本进行创编、补白等。通过读写结合,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一般能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二、确定联结点,做到課内外阅读相呼应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那种以教材、教参为内容的做法,学会开发和利用语文课内外阅读资源,努力寻找课内与课外的阅读联结点,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给予学生阅读辅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目的。
(一)以课文疑难问题为联结点,拓展课外阅读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且在理解这些问题时存在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促进对课文疑难问题的理解,甚至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首诗歌,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时出现一个问题,即无法理解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时为什么会十分惊喜。对此,课后笔者推荐学生阅读“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给学生讲述作者生活的背景,这样学生就知道“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四分五裂,作者看到叛军烧杀抢掠,人民生活疾苦,而自己也是生活颠沛流离,有家不能归。将课文疑难问题作为学生拓展阅读的联结点,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含义,体会作者惊喜的心情,而且还能让学生对阅读历史故事产生兴趣,大大地开阔了阅读视野。
(二)联结单元主题,拓宽阅读面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语文教材里的一个单元通常围绕某一个主题安排几篇文章。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这个特点,围绕某一个主题或知识点进行延伸阅读,让这个主题或知识点成为课内外阅读的联结点,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如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5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感悟生命”,教材围绕这个主题安排了《触摸春天》《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永生的眼睛》等课文。学习这些课文之后,学生很有感触,对生命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领悟和理解。单元教学结束后,笔者觉得学生的体会还不够深刻,于是对这一类主题进行更深的挖掘,即围绕“生命”这个主题,推荐一些文章、书籍给学生阅读,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轮椅上的梦》《绿山墙的安妮》等,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进一步领会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进而学会珍惜生命,奉献社会。这种紧扣文章主题并以其作为联结点进行拓展阅读的方法,学生易于接受,且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丰富了情感体会。
(三)将学习内容作为联结点,由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的阅读
开展语文教学时,除了学习教材上的课文,教师还可以找一些与选文相关联或相类似的文章和书籍推荐给学生,这样学生既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课文内容,还可以深入体会选文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出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文中描写的严监生十分吝啬,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儒林外史》这本书,让学生由阅读节选过渡到阅读整本书,从而深入理解严监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草船借箭》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特点,更多地了解“桃源结义”“三顾茅庐”“空城计”等三国时期发生的故事。这样以一篇课文带动整本书的阅读方式,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四)将文章体裁作为联结点,拓展阅读
其实,拓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种,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进行拓展阅读,给学生推荐与课文一样体裁的文章,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要。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从童话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课文之后,再向学生推荐《丑小鸭》《夜莺》《豌豆上的公主》等童话故事。由于这些都是安徒生的作品,有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学习铺垫和引领,学生就会产生继续阅读这类文章的欲望。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体会童话故事的魅力,甚至主动学习童话故事的写作技巧。以文章体裁作为课内外阅读的联结点,由一篇文章拓展到一组类似的文章,能收到“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的效果。
三、开展阅读活动,保持阅读期待
一旦学生在课内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教师就要思考开展多样化的阅读延伸活动,从而让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维持较浓郁的阅读兴趣。
(一)开展“全班共读一本书”活动
学生间的行为举止是有传染作用的,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特点,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使其为阅读教学服务。如学习了课文《草船借箭》,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共同阅读名著《三国演义》。在学生确定了阅读书目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水平,制订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的阅读报告单(如阅读报告单包含我喜欢的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读后感……)。待学生阅读完整本书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完成不同的报告单。当然,教师也要及时调研学生的阅读报告单,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利用阅读课开展阅读汇报交流活动,让学生谈谈在阅读中的体会和收获。这样的课外阅读形式,阅读氛围浓厚,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為课外阅读注入了持久的动力。除了“全班共读一本书”活动,还可以开展亲子阅读、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等。
(二)开展读书演讲活动
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前留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讲讲自己读过的书,和同学分享读书心得。这种形式比较灵活,内容不确定,学生可自由决定看什么书、讲什么内容。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收获,这对于促进学生的阅读和思考都有重要的意义。
广泛的阅读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课内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