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探索

2019-06-11 09:46姚立丹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语文核心素养

姚立丹

【摘要】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要让语文核心素养接上地气,稳稳落地,教学立意和文本细读是两条重要的途径。高远的教学立意让语文教学实现高格局、广涵盖、远辐射的功能,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有方向。厚实的文本细读让语文教学体现丰富性、深刻性两大特点,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有根基。本文从分析日常教学案例入手探索这两条重要途径,思考如何进行教学立意及文本细读,使语文核心素养稳妥落地。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立意;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這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既有实力又有魅力,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品位又有格局,既有丰富性又有深刻性。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上落地?教学立意和文本细读就是两条重要的途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植树的牧羊人》都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的课文,其中《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本新增加的课文。接下来主要以这两篇课文的教学案例来浅谈教学立意、文本细读两条途径的探索。

一、高远的教学立意: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有方向

我们发现以素养为本位的课堂,特别关注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的涵盖、辐射,要求教学有高远的格局。而高远的教学立意往往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并构建更加积极美好的生活,更加突出语文教学对生活的高格局、广涵盖与远辐射的功能,所以高远的教学立意就是让核心素养落地有正确的方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说说你的童年生活,好玩吗?2.谈谈你所知道的鲁迅。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百草园,找出总起句。4.文本细读,思考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5.体会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过程:1.默读课文,知晓种树之事(按照一定的句式概括故事内容)。2.精读文本,发现种树之变(什么有变?怎么变?)。3.品读重点,领悟种树之意(你觉得牧羊人种植的是什么?为何如此理解?)。

语文备课组老师集体讨论交流后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围绕着“乐”字展开,教学中心明确,但是课堂发现“乐”、感受“乐”的教学立意不够高远,因为学生没有领悟这样一座“乐园”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因而也没有把课文与生活建立较深刻的联系。建议上课老师把第一步谈童年和第二步谈鲁迅去掉,改为一个启发式的导入:大文学家大思想家鲁迅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的童年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寻找百草园之乐:哪里有乐,怎么乐。教学立意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课文延伸到自身:百草园是怎样的一个生命空间?从这样一个生命空间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空间吗?

如果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立意定位在“感悟自由丰富、充满活力的大自然空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上,那么学生对鲁迅思想的深刻性会有充分的领悟,对自己的童年又会多一份审视,对现在的生活多一点有意义的重建。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样的教学立意有助于引导学生省察自己的生活,努力追求理性地成长、有意义地生活。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过程是领着学生品读牧羊人“怎样种树——为什么要种树——种树的意义”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牧羊人通过种树这种方法治愈了自身的伤痛,重塑了人生,获得了平静幸福。备课组老师们认为,这堂课的教学立意定位于“助人者自助”是一个比较准确又高远的立意,听课的师生都很感动,进而引发大家思考如何追求生命的宁静、幸福、美满。

通过这两堂课的对比,我们发现如果立意不高,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所以通过教学立意的途径,能够让课堂丰富又深刻,从而让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上稳稳落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攀登高峰让人生有方向,那么,构建高远的教学立意,让核心素养落地有方向。

二、如何进行高远的教学立意

(一)抓住教材的核心价值

一篇文章教学到什么深度,教学立意定位在哪里,并不是因人而异的,应该是由文章的核心价值决定的。有时我们误以为立意是多种多样的,其实往往只看到了核心价值的某一部分。比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笔者曾在苏州听过一位名师的教学设计,他撕心裂肺、声泪俱下地朗读了全文,最后以一首自己写的诗歌结束课堂,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心。这堂课受到听课老师广泛的质疑:这样撕心裂肺的朗读明显不符合作者平静隐忍的语言风格。这位老师只关注了课文中写母亲的部分,而放弃了其余。教材核心价值在整体而不在局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实描写了鲁迅童年的两个生活空间,百草园是大自然的空间,三味书屋是学校教育的空间。通过两个空间的对比,思考儿童的成长究竟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空间,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说:“文学艺术作品的美,重要的是整体目标,如果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只见树不见森林,得到的印象必定是支离破碎,抓住只言片语得出的解读,是很容易违背原意的。”

(二)整合点状的教学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捕鸟一段,上课的老师让学生比较了“撒”(些秕谷)和“放”(些秕谷)哪个词用得好,讨论了“将绳子一拉”的“一”能否去掉,得出作者用词精妙就此结束。这些教学内容没有整合,价值没有得到提升,应该让学生思考:通过这些词能体会到什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捕鸟之难进而体会捕鸟之乐,再用朗读感受表现捕鸟的快乐,充分领略百草园带给孩子的快乐幸福。

很多老师有了一定的课堂教学经验之后,常常会苦于自己无法把点状的内容整合升华起来。这种整合升华的能力有赖于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与感悟能力,也决定于老师在钻研文本上所下的功夫。也有一些方法,比如“抓主线”法,用一条主线进行教学立意。

1.比如《秋天的怀念》:

a.(“我”瘫痪后):

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b.(母亲去世后):

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c.(我们读完史铁生的故事后):

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2.《送东阳马生序》:

师:这些志学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请你从这三个角度来说说。

a.“我”是宋濂:

当“我”少年刻苦求学时,我坚定地说

當“我”现在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

当“我”细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成就时,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

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到宋濂成功时,我后悔地说

相似的问题,把思考层层推进,最后直指读者内心,把文本之于我们、文本之于生活的意义挖掘出来。顺着这一条主线学生进入文本,又走出文本,内心已感受很多。

(三)找准立意的难点和重点

有人说教学立意要符合学情,“高大上”的立意固然光鲜,但如果不能有效实施则等于零。高明的老师却能够抓住难点、突破难点,走向语言的幽深处,顺利登上立意的高峰。比如《植树的牧羊人》,备课组老师一致认为教学重点是知晓种树之变,教学难点是感受牧羊人植树之前的心境,因为文章语言简洁朴实,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学生们是不会领会的。因此我们把突破难点放在解读“失去独子,丧失妻子,家破人亡,牧羊人选择来到荒地,一个人生活”和“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这两句上。突破的办法就是设问,激发学生思考:什么叫独子?为什么他选择来荒地一个人生活,而不选择一个热闹的地方生活?如果他有孩子和妻子,那他人生重要的事情会是什么?讨论了这三个问题,学生就明白了牧羊人当初的心境是何等的绝望孤独,一个人植树乃是他深度疗愈痛苦、重塑人生的方法。

三、厚实的文本细读:让核心素养落地有根基

根据海明威的冰山原理,我们拿到的一篇文本,其实只是浮出水面的那八分之一,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读出来,实现课堂的丰富性、深刻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课件十分漂亮,教师精心引入大量的百草园照片,学生很多时间在仰头看图。老师说:“读了这些文字,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感觉……”一位学生嘴快抢着说:“生无可恋!”

在《植树的牧羊人》中,老师把需要学生重点阅读的文字用下划线标记出来——

他v一颗v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v都很饱满。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

老师带领学生朗读、默读、悟读这些下划线字,感受牧羊人的态度与精神,在反复阅读中,学生内心的感动越来 越多。

如果没有厚实的文本细读,语文核心素养就如植物的种子失去根基,难以蔚然成长。

四、如何进行厚实的文本细读

(一)哪里需要细读

1.关键字词处需要细读,反常处需要细读,矛盾处需要细读,反复处需要细读,等等。比如《植树的牧羊人》: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老师追问:“飘着什么香气?”学生答:“草香、花香。”老师不满足,继续追问,学生想了想又答:“还有木香、果香。”此处老师的一再追问,要求学生们给出比较丰富的答案,目的就是让学生把“香气”两个简单的词,换成眼前草木成林、繁花嫩叶、硕果累累的美好景象,去感受牧羊人植树给环境带来的巨大改变。

2.在反常处细读,读出言外之意。“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老师让学生思考:我们都知道他在种橡树,为什么作者还要用感叹句再强调一遍?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理解了“他是在种橡树”分明在暗示他不仅仅在种橡树,还在播种希望,孕育新生命,创造幸福。

(二)如何进行细读

1.勿匆忙多涵泳。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是位年轻的老师,语言清亮急速,感觉整堂课都在浅问浅答,有的问题不待学生回答,老师自己先说出了答案。老师虽兴致勃勃讲个不停,但学生寡淡的脸上分明写着:没啥意思。而一位老教师却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文字的,她问:“油蛉在这里低唱,‘低唱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她斜侧着脑袋,神情缓视微吟,沉浸在想象中。课堂出现了片刻的安静,老师和学生一时都不说话。我想此刻,一定有不少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绿茸茸的青草,耳畔想起了似有若无、低沉婉转的虫鸣声。

涵泳语言就要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揣摩深意,创设情境、感悟体验,反复比较、深入理解。陆九渊在《读书》里写道:“读书切记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可见文本细读要多涵泳,多点宁静,少些喧嚣。现在多的是密集的你问我答,多的是众声喧哗的讨论,少的是敢花时间去沉潜文字涵泳文字的勇气。

2.找方法求深度。只要备课功夫深,文本细读总有方法可想。部编本新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阻拦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关键词的含义,我们用“仿写法”让学生分别以好朋友冰心奶奶、学生张中行、一位慕名前来拜访的学生这三个角度来进行仿写。比如:

领读: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北京的夏天是酷热的,他的学生张中行来向他请教,临走的时候……

齐读: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领读: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天上依然飘着雪花,一位慕名前来拜访的学生来向他请教,临走的时候……

齐读: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三個人物、三个季节,但一样的场景,让学生对原文中“无论如何”“一定还是”有了深刻的感受,叶老的人物形象也鲜明起来。

(三)如何提高质量

1.圈点批注,提高细读质量。部编本新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教学设计片段:细读课文(3—5小节),如果读到哪里你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宽厚,你就在旁边做上标注,写下感想。教师发现,手中握笔进行圈点批注的学生要比只默读不动笔的学生注意力更专注、观察更细致、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更准确、流畅。

2.规范批注符号,提高细读质量。集体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发现一位教师的某段教学设计:默读第二小节,圈画百草园里都有些什么?(短线画出名词)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形容词加括号,动词加点)当时就有老师不解,为什么要把批注符号分得这么清楚,只要学生自己心里有数,就是都用横线或者圆圈也可以呀?圈圈点点是批注式阅读的标记,符号当然也可以自创,只要能看懂,用得有价值,体现真实阅读就行。但是对于正在学习批示式阅读法的初中生来说,教给他们比较规范的符号标注法,可以提高他们阅读的敏感度和精细度。

张学君教授在《语文指津》中说:“遇到名词,要注意它的准确性;遇到形容词,要注意它的形象性;遇到动词,要注意它的生动性;遇到副词,要注意它的分寸感……”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要提高阅读的敏感度和精细度,还是用比较规范的标注法来训练效果好。

作家毕飞宇在《小说课》里说:“如何读小说,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小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大,同时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只盯着大处,你的小说将失去生动,失去深入,失去最能体现小说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着小,我们又会失去小说的涵盖、小说的格局、小说的辐射,最主要的是小说的功能。好的读者一定会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大局,一只眼盯局部。”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要一只眼睛看大局,进行高远的教学立意;一只眼睛看细处,进行厚实的文本细读。

语文是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科,“致广大”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着眼大局,有高远的教学立意,让学生站得高望得远,见大地苍山绵延,构建起广阔的人生视野、拥有深度的思考能力。“尽精微”要求我们阅读文本紧盯细处,进行有厚度的解读,让学生凝神思于焦点,听到此处波涛汹涌,领略到文本中无限摄人心魄的风景。

因此,抓好教学立意和文本细读两条途径,一定能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稳妥落地。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王荣生.阅读教学涉及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刘远.《语文名师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

[4]张学君.语文指津[M].北京: 华文出版社,2016.

[5]毕飞宇.小说课[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细读文本,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