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2019-06-11 08:16陈莉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

[摘要]文章深入剖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因地制宜地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加强与其他院校、企业之间的人员深层次互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院校内部形成以强带弱、以老带新的良性发展格局;构建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引入机制;强化管理,完善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合理化建设策略,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增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关键词]创新创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陈莉(1979-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硕士。(河南  郑州  45004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立项课题 “河南大学生校园创业服务体系的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英才校区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B201508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6-0064-04

伴随着国家层面“双创”战略的出台与实施,各行各业也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扎实、优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笔者从创新创业教育视角出发,将其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相融合,从多方面阐述了构建“双师型”教室队伍的策略与措施。

一、创新创业视域下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随着“互联网+”浪潮愈演愈烈、“双创”氛围日渐浓厚,各行业的人才招聘和引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应聘者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院校由于缺少优质的“双师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教学相对滞后,直接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技能的提升。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与企业合作、自主培养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完善和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2.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规模、速度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人才的创新性培养仍与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进行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就在于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只有构建一支专兼结合、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師队伍,才能为高等教育的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依靠。

3.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双创”战略顺利实施的保证。国家提出“双创”战略的初衷是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发展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战略的顺利执行需要一大批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但这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的参与。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素质,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质量的提升,也对国家宏观战略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应用型本科院校经历高速扩招期之后,教师数量与日俱增,“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重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教师之间的差距较大。有的年轻教师全日制学历教育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高校工作,虽然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技能,但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在实践性教学、创新性教学中往往力不从心。有的年长教师,虽然工作时间较长,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甚至还具备实际生产和创业经验,但其自身学历、专业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难免会影响教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从而制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2.教师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因此,要结合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掌握相应技能,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但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受限于自身教育理念、教学设施、教学实践基地等各方面制约,难以有效开展教学方式创新与改革,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实践效果。

3.教师的考评、监督不完善。“双师型”教师在引入标准、日常待遇等方面与普通教师存在差距,因此,在日常考评和监督中也应加以区分,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自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部分院校因未建立专门的“双师型”教师考评制度,直接套用普通教师的考评方式,不仅抹杀了“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性、创新性教学方面的贡献,也让个别存在侥幸心理的普通教师钻了制度空子。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整体教师队伍的良性竞争,难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创新创业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根据专业设置,构建一支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业理论扎实、创新意识突出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二是从考评、分配以及聘用等方面入手,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合理发展构建完善的激励和管理机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与优化。

1.通过多种途径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一是“以赛代练”,采用授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等多种教学比武方式,提高教师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使教师认识到自身差距,主动查缺补漏、补齐短板。青年教师无论是参赛,还是观摩,都能够深入分析和挖掘优秀参赛者在创新创业教学方面的新举措,并结合自身专业应用于日常教学和科研中,这样可以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例如,有的院校在选拔课程、专业负责人时,通过“说课程、说专业”的比赛方式进行,不仅锻炼了参赛者,也对全校的专业发展与完善情况进行了一次系统“阅兵”。这些比赛加深了教师对课程和专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水平,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通过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这种举措有利于教师强化理论素养,提升创造性和积极性。有的院校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授课、培训等方式,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热情,也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全新的课程观,教育成效较为理想。三是通过产学研相融合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具体来说,院校要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共同展开项目合作、联合开发课程以及研发关键技术等。此外,院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教改项目,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别是开发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课题。教师通过一系列课题和项目,既掌握了全面的第一手实践性教学资料,也了解了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有助于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2.加强与其他院校、企业间人员的深层次互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一是选派教师到“双师型”教师队伍比较完善的院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有自身的特色、优势和发展重点,院校应结合自身“双师型”教师队伍实际,主动对标先进院校,开展校级合作,选派教师到重点院校进行深造与学习。有的院校实施“硕士化工程”,即原则上所有“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学历,并对教师主动提升学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样部分学历层次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就会主动选择深造,积极地投身于完善自我的学习中。二是选派教师到实践性教学效果较好的国外院校和企业进行学习。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实践性教学开展较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其培育“双师型”教师的方法、理念也更为先进。院校应选派教师到这些国家的院校进行学习,促进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进而提升院校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三是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观摩、并亲身参与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效果优劣的最重要标准是教学质量能否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双师型”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激发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有的院校就明文规定,新进计算机专业教师不安排授课,直接参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以及校内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这一措施看似耽误了青年教师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对于他们在生产、维护设备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并最终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创新性教学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3.院校内部形成以强带弱、以老带新的良性发展格局。在创新创业视域下,技能提升和意识培养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尽管现在高校提高了新入职教师的学历门槛,但这些教师在求学生涯中专注于理论性知识的学习,缺少实际教学所需要的实践性、创新性技能。为保证教学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必要让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帮助。有的院校通过互帮互助、师徒结对的形式,每年对新进教师开展岗前培训,使其能尽快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还有的院校积极开展课业竞赛,年轻教师尽情施展才华,老教师予以点评和总结,优秀者可以获得学校的相应奖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青年教师的学习欲望,对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

4.构建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引入机制。一是在引入一批学术带头人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一批具备丰富实践经验、扎实创业技能的优秀技术人员从事专业课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聘请高校名师、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来校授课。这些名师、专家不仅要直接参与课程讲授、指导学生实习,还要直接参与为提高教师动手能力举办的专业知识讲座,起到一专多能的作用。

5.强化管理,完善制度与激励机制。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聘用机制,既严格新教师的准入机制,又最大限度地保证引入教师无后顾之忧。一是要把好引入关口,新引入青年教师除了具备相应专业的学历证书之外,个别专业还要具备相应的技能资格证书,从源头上提高新进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求。二是引入急缺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可特事特辦,开通绿色通道,为这类人才提供正常的服务和待遇,其他相关部门,如后勤、人事等,还要在编制、子女入学教育以及住房等相关服务方面尽快落实好、完善好。三是用人制度要大胆革新,打破“铁饭碗”,增强教师的竞争感和危机感。具体来说,将一部分固定编制转变为流动编制,打通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之间的界限并实现互通,鼓励尚未取得正式编制,但教学成绩突出、创新创业表现良好的教师进入流动编制,进而逐渐进入固定编制。同时,将一批思想陈旧、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淘汰出固定编制,进入流动编制,以此增加教师的危机感,促使他们主动提升自我、变革教学方式,从而提升院校的整体育人水平。

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在分配、考核机制方面大胆创新,鼓励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一是要确保“双师型”教师在科研、实践方面所需资金,如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教学改革经费、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等。具体来说,要在保证“双师型”教师基本待遇的前提下,每年筛选一批优秀项目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和技能带头人等进行学术休假。而且,学校要通过深化企事业合作,共同研究项目和课题,尤其是横向项目的开发和课题研究,这样不仅可以让合作方负担经费和教师的科研津贴,学校也可以借助相应项目增加创收来源、提高收入。此外,学校还可以规定在年终评先进、评优秀的过程中,科研分可以折算成课时数,从而提高教师在科研、精品课程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性,这对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改革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原来职称相同、教龄相仿的很多教师待遇相差无几,学校应在分配制度方面进行改革,除了依据职称分配薪酬外,还要充分考虑“双师型”教师在育人、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尤其是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表现,以提高教师从事科研、教学和课改的积极性。三是构建完善的全程评价体系。学校要采用科学化的长期考评方式,在每个学年设置多个考评点,并细化考评指标,全面、直观地考评教师在整个学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双师型”教师的实际表现。

四、结语

构建一支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育人水平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创新创业视角,直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构建和管理两个层面建设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超,马晓芳,朱福先,等.应用型本科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探讨——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河南化工,2015(1).

[2]孟凡欣,付景川,何练,等.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45).

[3]皇甫仁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内外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亚太教育,2016(30).

[4]伍金庭,程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与创新创业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3).

[5]谭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6]徐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J].学苑教育,2016(1).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