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2019-06-11 08:36孙婉茹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联系开放性

孙婉茹

【摘要】随着课程标准对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独创性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设计所问的问题就更值得关注。本文对目前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提问现状做了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点:教师的问题是预设问题、教师提问局限在教材、教师的问题是无效问题。本文对这些现状做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开放性;最近发展区;学生;兴趣;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问题存在的情况

(一)教师设计的问题是预设型问题

即教师在备课时已经预设了课堂中的提问,并针对这个提问作出了标准答案。虽然教师设计提问的出发点是引起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维。但当学生无法答出标准答案时,教师往往不再与学生深入交流探讨学生的观点,而是“引”出这个标准答案,这就使提问成为一种无效提问,学生没有真正感悟问题,只是机械化的输入输出,提问的真正目的没有达成,学生的多种想法被否决,思路也只聚合在这一个答案之中,甚至当答案没有与学生一拍即合时,学生对这个问题会失去兴趣,促成一个僵化的教学环节。

(二)教师的提问着眼于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容易局限于文本,将语文的课程内容与语文的教材内容混淆,一味地教教材、教课文,而不考虑选篇的目的,编者为什么将这篇文章选入教材,学生学完这篇课文是否真正受益。由于教师看不清教材背后课程的意义,在教学提问上就容易照本宣科,教师按照教参的内容提问,对学生的要求也只停留在感受鉴赏层面。这样的提问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学生的思维实质上没有得到提升和锻炼,更不会有对文本的存疑了。学生以鉴赏者的姿态阅读文本,就不会有批判性的思考。

(三)教师的提问没有价值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存在大而空的弊病,选择的问题没有深度探讨的价值,提问不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种问题实则是无效问题。教师没有发现文本的言语张力,以及言语背后隐藏的意义,也就无法提出追问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教师在教学时按照传统文言文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即翻译课文、讲解文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鉴赏艺术特色。教师没有进行文本细读与研究。

总的来说,教师出现以上几种情况主要源于教师本身的文学素养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控不够全面;教师对教材身后的课程理解不够充分;教师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中设计出激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质疑思考,促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都能相互交流讨论的有效高效提问呢?

二、如何在课堂中设计高效问题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

首先,教师应只是提出问题,供学生交流思考,不设置具体的答案。要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做的是及时引回文本的激励者,不让学生脱离问题中心乱思考。其次,课堂中的问题应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学生对问题提出的思考与质疑应在师生、生生的交流讨论中解决。学生在与同学与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最终要回归于自我的对话,对自己之前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创造,从而提高自我认知,在开放性问题的思考中得到自我升华。这个过程应是教师—学生自己—生生—师生—学生自己。第三,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直接对话,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与交流,提出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学生可以多角度作答,锻炼学生的发散型思维以及多向看问题的能力。例如某教师教学《散步》时提出的问题:“题目‘散步改为‘三代行不行?”“为什么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学生对教师的这几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交流探讨、各抒己见,教师在品评学生观点时注重学生阐述观点的理由是否充分有说服力,不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对方回答,彼此都留有余地。教师在回应该问题时,也只是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学生交流,不是简单地说出正确答案。

(二)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间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浅或太深,要在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潜能,超越现有水平跨度到下一个发展区内。学生对简单的问题多是机械作答没有深入大脑,如教师问“小说的三要素有哪些?”由于这类问题的答案确定,学生对这类问题自然也没有质疑和思考,只是提取信息作答。学生对复杂难理解的问题更是望而却步,如“如果你是曹操你会怎么做?”这类问题本身的设计意图就有所偏颇,学生与曹操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自然也会有所局限,只有自己主观的见地,无法真正回答这类问题。教师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理解体会曹操的处境,但该目的并未达到而且没有意义。如果换个问题,如:“有人认为曹操是英雄,有人认为他是枭雄,甚至有人觉得他是奸雄。结合我们今天所学的《短歌行》,你怎么看?”问题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所接轨,又能开辟一条新的路径让学生有所提升,这样才是有价值的问题。

(三)问题的设计要激起学生兴趣

由于学生学习的文本大多是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在学习感悟文本时有一定的困难,学生难以发现字里行间蕴含的美,部分学生甚至会由于教师的枯燥讲解而对文本失去兴趣,更不会对文本的内容有疑问,有批判,有创新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情,问题的提出不仅要贴近学生,更要让学生兴奋激起学生对文本的探讨兴趣,学生只有对文本产生兴趣,才会细读文本,有思考,有疑虑。如教师在讲朱自清的《春》的导语时是这样的:“春夏秋冬,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笔下的春。”在与同学交流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谈及哈尔滨的冬天,老师会与同学交流老舍济南的冬天;有的同学谈及南方的秋天,老師会与学生交流郁达夫故都的秋;有的同学喜欢春天,老师会与学生探讨写春的优美诗句等。用这种方法,不仅激发学生对课内教材的阅读兴趣,也激起学生去搜集课外的相关知识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做了复习,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注意问题间的联系

上述提及问题与问题如果是断层的,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如何能让问题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呢?一个好的教学切入点是教师引起问题的关键。如特级教师董一菲在讲《边城》时,选择从题目和人物形象切入,向学生发问:“‘边城有几个含义呢?你怎么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翠翠之美?”在探讨边城、城中的人与景的过程,从整体追问,问题中的各个细节由学生思考和寻找,其问题的设计都围绕着边城这一个点而散发,学生的学习过程切实参与,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能结合自身的观点整体感知到边城的美。

教学的形式在不断变化,由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到导学式教学再到对话式教学,无论哪种教学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要想设计一节优质课,就必须看清教学提问在课堂中的艺术,一个好的问题能让学生有疑问感兴趣甚至能爱上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交流中与学生共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冯士宝.管中窥豹——浅谈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

[2]赵静宇.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考查[J].当代教育科学,2015(6).

[3]闫继宇.预设与生成问题的处理促课堂高效教学提升[J].重庆与世界,2018(20).

[4]赵永攀.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应以问题为导向[J].教学与管理,2018(29).

[5]杭斌.有效提问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J].辽宁教育,2018(17).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最近发展区联系开放性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