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诵读进行到底

2019-06-11 08:36郑鹿敏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摘要】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如何以读促思,以读促学,让学生在“美”读中学有所成,这是笔者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课堂教学案例展开分析,总结策略。

【关键词】美读法;初中语文;课堂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诵读教学的原因与背景

(一)课标的要求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合理设计和应用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同时也能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朗读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和表情达意的简捷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是全面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学情的要求

接手的两个班,学生多为外来打工子女,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在小学六年中并没有正确养成,基础知识储备掌握不牢,集中体现在语文学科表现为:口语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极为薄弱,输入与输出系统没有流畅建立。学生回答问题一言不发,抑或结结巴巴,毫无逻辑条理性可言,词不达意,很难流畅表达自己的想法;文笔表达则出现文不从、字不顺,“错字连篇”,没有中心,详略不当,记叙文多为“流水账”,甚至连标点都没有的问题。哪怕读课文,断句也成了一种障碍,基本语感没有建立。基本学情就是语感欠缺、词语匮乏、积累不足。

(三)能力培养的要求

朗读教学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改善和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利于增强语感,锻炼表达,积累知识,提高写作。加深理解,锻炼思维。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语文不是学习静止的字符,而是学习“语言”的“文学”,通过“读”来品味文字中的情感美、艺术美。所以,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三年诵读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千百年来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思想文化宝库,其思想与文化含量丰厚博大,我们要继承发扬。初中语文教学,成为向初中生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出来。这样既可以丰富初中生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因此我们选用的书籍,皆属国学经典,意蕴深厚,具有朗朗上口的音律特质,包罗万象的趣味内涵,意在培养学生诵读兴趣,积累文史知识,感悟中国汉字之美,中国文化之博大。

利用课前预习,查阅字典、工具书的方式储备本小节的相关知识(字音字义),每节语文课利用五分钟进行有步骤、有 层次、有阶段的小节朗读,既能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提高朗读能力,又可以积累知识,陶冶情操。为避免“只读不落笔”的空洞感,我采取“一读一落实”“有读必有写,日后有落实”的原则。

三、具体实施策略——以《声律启蒙》为例

(一)“一读——感知音律美”

《声律启蒙》按韵分编,从单字到双字、三字对到十一字    对,文字优美,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花藏沽酒市,竹映读书斋。马首不容孤竹扣,车轮终究洛阳埋”。读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简洁生动。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学生能从中便捷地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对于日后对联、诗歌等优秀文化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落实:第一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情感饱满,感受平仄押韵音律之美,增强语感。生字词抄写在积累本上,利用早读、午读时间,定期开展竞赛活动,将美读内化为一种能力。通过小组间组员上下联“接对”的形式,促进学生的熟读、熟背。

(二)“二读——感受文化美”

《声律启蒙》由于每则对联中大量集典,含有成语、典故等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积累“速成”地掌握一定数量的史实典故。比如“梅可望”是成语“望梅止渴”的异形,“梦黄粱”是“黄粱美梦”的简化,“穿杨”是“百步穿杨”的省略,“虎类狗”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化用。又如“三友”“七贤”则是常用的文学概念。

落实:在初次阅读——扫清字音障碍的基础之上,圈画出本小节有关的成语、典故,整理到积累本上。

(三)“三读——感悟意境美”

文学作品中所创作的具体、生动、可感、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不朗读则无味,细细咀嚼方能越嚼越有滋味。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诗歌、抒情散文等,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品味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

第三遍朗读,感受文字背后承载的景与物,人与情。该书突出特点:注意炼字遣词,语言简练,词性丰富,叠词、颜色词、拟声词等形象生动。几乎每一句都强调辞藻的浓烈、鲜明,描写到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通过它们形态、色彩、样貌的对比或排列很巧妙地串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独立存在的生动立体的画面。

落实:读完第二遍后,让学生从本小节中自选一句,进行本句的口头描述——“形容词+名词”或者“形容词+名词+  动词”格式,初步形成画面。此程序一是锻炼表达能力;二是锻炼“由字到义到境”的联想力;三是练习了扩写能力,积累优美辞藻。对日后诗词的理解、鉴赏、写作有一定铺垫作用。

学生习作举例:“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一句,读来不觉有种身临其境、如痴如醉之感,“黄花”与“绿竹”一黄一绿,两种色彩,两种植物,两种季节,两两呼应。“潇潇”与“袅袅”同是叠词,相互衬托,一风一雨,秋风的“瑟”,春雨的“媚”一览无余。“漫烂”与“扶疏”两词对比,一幅画面展现在眼前:一是硕果累累的金黄秋天,一是朝气蓬勃的绿意春天;一写尽生命的极盛与饱满,一看遍生命的萌发与盎然。春去秋来,画面切换,丰盈美妙,似乎生命在此时也变得诗情画意起来。

每月根据《声律启蒙》中的美词佳句,让学生制作一幅切合意境的手抄报,抑或开展“我为《声律启蒙》配插图”系列 活动,如春夏秋冬系列,花木鸟虫系列,名人典故系列。

四、结语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至理名言,都是古人的宝贵经验,都是要求我们在从事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讀教学。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朗读的魅力及其重要性。在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下,依托这本传统蒙学教材,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语感提升、词语积累、文史学习几种能力糅合在一起,耳濡目染间得其真味。

朗读学习、语文学习是一种“慢”功夫,在于持续不断。古语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改为“学语文如烹小鲜”再合适 不过。通过“朗读”这种慢火加以熬制,在熬制中嗅缕缕语文之清香。如今学生语文素养有所提升,在作文竞赛、辩论竞赛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

参考文献

[1]杜凯丽.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郑鹿敏,女,1986年生,山东新泰人,现任教于北京市第十六中学,硕士研究生,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李艳松)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