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阳
摘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其职业素养的优劣影响其职业发展成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然而,当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技能、重就业、轻素质的问题。本文在探究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实困境探析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相关理论,提出了建立涵盖专业知识维、通适能力维和创新能力维的“三维”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构想,并通过搭建校企互动培育平台,营造校企合作文化氛围,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方式,建立大学生“三维”职业素质培育模式,以期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三维模式;职业素养
一、职校学生职业素质培育面临的现实窘境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形成的职业基本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精神状态等综合素质。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校学生素质培养理念,从专业能力、通适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界定职业素养的内涵。并据此分析现阶段高等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能力素质培养缺乏全面性
学校和学生都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然而在实践中企业更偏重于具有敬业素养的员工,大学生作为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其职业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自身职业生涯的成败,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进步。因而,本文在探究当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三维”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构想,并探索“三维”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大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提供理论借鉴。
(2)通适能力素质培育缺乏有效途径
由于对职业素质内涵认知的单一性以及职业素质信息获取途径的单一性,导致现阶段大学生通适能力素质缺乏有效的途径。据了解,当前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对通适能力职业素养的认知和培育也就无从谈起,且职业素养信息的获取途径较为单一,多为家庭成员或者相关新闻报道,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职业素养信息获取途径。
(3)创新能力素质培育成效不显著
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创新能力是学生立足职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然而,其在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缺乏创新能力素养培育平台,因而很多高校只能着眼于可量化的指标,鼓励学生追求知识和技能,以弥补其他职业素养的缺失。
二、“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三维”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主要内容
(1)“互联网+”视域下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三个维度
1.专业知识素养
专业能素质属于“三维”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中显性基础的职业素养,是学生形成良好职业素养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的培养,可以集中在学生刚入学阶段,有助于学生尽快熟悉专业背景,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了解职业素质培育目标,为追求更高层次的职业素质提供理论积淀。
2.通适能力素养
通适能力素养的培育可以集中于学生对专业和行业背景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协作帮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去感知和提升通适能力素养。
3.创新能力素养
创新能力素养是指高职院校学生所具有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素养的培育可以与通适能力素养培育同步进行。在学校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再结合企业的具体实践,将这种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创新职业素养。
三、构建“互联网+”视域下“三维”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互联网+”视域下“三维”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立需要学校、学生和企业共同努力。
(1)搭建校企互动培育平台,促进专业能力素质培育的全面性
实现“三维”职业素质培育,必须借助新媒体技术构建特色培育平台,在充分了解企业及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全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育体系。首先,动态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体系,增加通适能力素养和创新能力素养培育内容和目标,并在课程体系上进行相应调整;其次,将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課程培养体系,上传至平台数据库。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自汉见了解自身职业素养发展动态,有针对性进行提升,并及时进行更新。
(2)重视文化育人功能,拓展通适能力素质培育途径
构建“三维”职业素养培育模式,需要利用线上线下多种途径营造校企合作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拓展通适能力素质培育途径。利用企业文化充实校园文化,潜移默化提升学生通适职业能力素质。此外,广泛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感性认知内化为自身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效果提升
建立系统多元的评价跟踪机制,探索科学有效的隐性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创新能力素质培育效果提升。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可借鉴企业员工评价标准,构建科学合理学生职业素养发展评价体系,全面评估侧靛宗记录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培育创新能力,并形成职业素养培育档案,作为企业人才考核选拔的参考。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既要重视学生技能和知识的提升,更要重视通适能力和创新能力素质的养成,因而在当前“三维”职业素养模式培育模式下,探索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评价体系,以期培育更多的“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是未来探索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杨艳,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3):1-2.
[2]张紫军.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调研[J]职教论坛,2012(2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