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赋予学生数学学习自然生长的力量

2019-06-03 09:10徐志勇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数学学习数感小学数学

徐志勇

摘  要: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动化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意识,是一种对数的直觉感、敏锐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在“体验”中建立数感,可以在“活动”中丰盈数感,可以在“反思”中内化数感。数感,并不是依靠机械的练习,而更多的是要通过看、听、说、想等丰富的学习活动。数感,能赋予学生数学学习的自然生长的力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数学学习;自然生长

数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生成的,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大小比较、数量表示、运算结果估计以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动化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意识,是一种对数的直觉感、敏锐感。培育学生的数感,并不是依靠机械的练习,更多的是要通过看、听、说、想等丰富的学习活动,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判断力。数感,能赋予学生数学学习的自然生长的力量,要让数感从教学的边缘走向教学的中心。

一、在“体验”中建立数感

生活、学习的感受、体验是学生数感形成的源泉。无论是“数感”还是“数量感”,都是在实践体验中形成的。生活、学习的感受、体验是学生数感形成的现实背景。指望通过数学说教、纸笔训练而形成数感,是不切合实际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值的大小,进而理解数的意义,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数感。

比如教学《认识负数》(苏教版五年级上),教师就必须突破学生原有认知框架,引导学生认识到“正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让学生建立“相反意义的量”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0”的意义,即“0”不再是过去一二年级“数的认识”中所表示的“没有”,“0”还表示可以确立一个“标准”。而如何让学生建立“0”的标准概念呢?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超市进货出货的场景”“电梯上下的场景”,等等。通过多个熟悉的场景,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内心建立丰实的心理镜像。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正负数,于是有学生用箭头,有学生画图,还有学生用“加减符号”,等等。正是由于有了心理镜像的支持,有了丰富的感受、体验,学生才能自创出负数的表示符号,才能自然地形成一种数感。

数感是一种对数的感觉,是一种综合值,是一种心理反应。从数学教学心理学视角看,数感是数量和心理量的综合。因此,在数感形成过程中,教师要丰富学生心理感知、操作等,引导学生通过视知觉、动觉等形成一种对数的感觉。通过体验,形成的一種心理镜像,有助于让学生形成一种数意识。

二、在“活动”中丰盈数感

数感是学生的一种意识性活动,是一种心灵感受、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活动是学生智慧的发端,学生的数感是在活动中生成、发展、提升的。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这样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我们切断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任何发展。”在活动中,教师能提供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感悟,丰盈学生的数感。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苏教版三年级上),笔者将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从而体验“几分之一”。在学生对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纸对折、涂色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并用问题深化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为什么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纸却都可以表示“二分之一”呢?通过操作、反思、思辨,学生能舍弃非本质属性,形成对分数本质属性的认知。通过反思,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分数只与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有关。在活动中,学生展开切身的体验,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获得理性的认识,从而丰盈学生的数感。

活动是学生的经验建构方式。只有在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深度发生。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舒展多种感官、刷新多种感官,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就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知数。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点燃学生认知火把,催生学生的认知激情,从而在活动中丰盈学生的数感。

三、在“反思”中内化数感

数感不仅需要通过感知、活动等进行正向建构,更需要通过反思、反省等进行逆向建构。数学反思,是对数学学习活动的一种“回头看”。学生的数感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勾连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联想、审视,通过批判性地思考,学生能够实现从朦胧数感到清晰数感的裂变,从生活中的数感向数学中的数感的嬗变。通过反思,学生能对不同的计算方法、策略、路径等进行优化,从而在反思中内化数感。

数感是一种感悟,是人的思维的产物,是发生在人的心中、脑中的。真正具有数感的人,能让世界在眼中呈现出“数之美”。数感不是通过外在的力量来促成的,而是通过内部的创造性感悟生成的。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感悟依赖于学生的反思。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估算、估测能力。比如教学《小数的乘法》(苏教版五年级上)一课,当学生计算完一道算式的结果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头看,审视计算结果。如学生计算“7.8×4.9”,有的学生计算的结果竟然比40还大。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停下计算的步伐,检查自己已有的计算过程。当学生拥有了反思的习惯,就能主动地对计算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节,从整体上把握计算的过程与结果。这样的一种元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将计算内化成数感。

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步步为营,扎实学生的数概念的建构,构建数概念之间的关联,加强笔算、估算、口算的教学,从而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的数感。通过“做一做”“估一估”“议一议”“辨一辨”等活动,探索与培养数感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将数感的培育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猜你喜欢
数学学习数感小学数学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高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转优策略探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