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梅
摘 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自身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学习方式又影响着核心素养的培育。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意义的学习,从有意义学习分类的相关理论来看,可以感知其与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关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将学习方式分为这样几种模式:一是下位关系和类属学习;二是上位关系和总括学习;三是并列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超越,可以让核心素养的培育得到保证。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意义学习分类;核心素养
学习过程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地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自身的学习方式必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学习方式又必然影响着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同理论视角中,学习方式的理解往往是不相同的,对我国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的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意义的学习,而从有意义学习分类的相关理论来看,确实可以初步感知到其与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将这些关系明确,那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显然可以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就以小学数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浅显思考。
一、核心素养培育需要学习方式提供支撑
核心素养培育与学习方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于:核心素养是面向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面向学生的,学生肯定是在某种学习方式的作用之下学习知识、生成能力、形成素养;同时学习方式往往是多样的,而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往往是趋同的,这就意味着学习方式与核心素养培育之间实际上是一个殊途同归的关系。可以肯定地讲,没有学习方式的支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是无法达成的。
从传统的角度来理解,小学数学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而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它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这样的判断,实际上既明确了核心素养与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也提醒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习方式的关注,既要基于知识的学习,也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著名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将学习方式分为这样几种模式:一是下位关系和类属学习,其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二是上位关系和总括学习;三是并列式学习。
上位关系和下位关系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前者需要学生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强调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认识,对应着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关系;后者强调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寻找突破,对应着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关系。
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从学习品质及其培养的角度,开始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核心素养是指向关键能力的,学习方式所代表的学习品质,就是关键能力的重要体現。
二、有意义学习的分类培育核心素养例析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育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其以确认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前提,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学习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机制、原则和策略,澄清了长期以来对传统的讲授教学和接受学习的偏见,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学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核心素养培育这个任务而言,有意义学习的分类结果对核心素养培育的机制,正在于可以让学生在对学习方式的关注与思考中,更好地形成关键能力,并生成必备品格。
例如,学习“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通常的教学设计都是这样的: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思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然后通过简单的逻辑延伸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应该如何计算;其后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可能存在关系;再然后让学生通过估算以及精确计算,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如果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能够赋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那学生就更有可能通过有意义学习理论中的相关类属学习,来高效地培育自身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笔者对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分析,选择如下几个环节来进行阐述:
一是情境创设环节。利用学生已经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问题。实际上从长方形的周长到正方形的周长是典型的派生类属学习,而由于圆和长方形与正方形有所不同,其没有明确的长和宽,因此在思考周长的时候,需要寻找新的依据。这个寻找新的依据的过程,需要学生基于原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认识,进行延伸与猜想。
二是猜想环节。这个环节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因素会影响圆的周长的大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体验让学生有所发现,比如说让学生去画圆,学生发现“圆规的跨度越大,所画出来的圆就越大”,这种认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当然为了丰富学生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多种方式画圆的方法。
三是探究过程中几何图形方法的使用。画出一个圆之后给它穿上一件“外衣”,即用外接正方形的方法,去判断正方形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几倍;然后再给圆提供内部的“支架”,即加上内接正多边形。通过这种“两头夹”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在圆的直径的3倍到4倍之间。有了这种思路,学生仍然可以通过派生类属的学习方式,去比较精确地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三、在学习方式优化中实现核心素养培育
在上面的案例中,站在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来看三个教学环节可以发现,第一个和第二个环节中的相关类属学习,第三个环节中的派生类属学习,其实都对应着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以及数学学习方法,去建构新的数学知识。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看,旧的知识生成新的知识,从能力的角度来看,知识的派生类属学习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概括与演绎思维,从而也就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培养;所建立起来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很容易形成数学模型,并在后面的相关问题的解决中能够得到直觉性的应用。
纵观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学习方式的优化,其实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这个优化的方向当然是指向核心素养。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数学知识,还关注自身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式,那就是对传统学习的超越。
总之,关注学习方式并优化学习方式,进而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的落地情况,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下满足“学习历程”的基本要素,从而使核心素养的培育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