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 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体现现代精神文明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必须从中小学生入手,他们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建设的主导力量,其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国民整体素质的优劣和社会发展的走向。本文挖掘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剖析新时期社会流行文化特征,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对在中学日常工作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提升;实践研究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形成了绚丽灿烂的传统文化。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非常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体现现代精神文明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必须从中小学生入手,他们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国家建设的主导力量,其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国民整体素质的优劣和社会发展的走向。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道德文化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教材浅显易懂的知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人生当自强》这一框题中,引用了孟子的思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接着又以《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理论支撑。这里用孟子关于个人成才成功所要经历的磨炼,教育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素养,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才能取得成功。同时大胆创新,针对高中生的个性、思维、理解事物的特点,将直观体验式教学,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真正体会到道德文化的榜样力量。
二、語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道德人格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选取代表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诗经》以及一些著名的诗词等等,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古汉语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传达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仁人志士的高尚的情怀和道德精神。用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宽阔胸怀,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伟大人格,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个人为轻,百姓为重,社稷为重。再比如闻一多“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眷眷之情,郭沫若“炉中煤”一般的赤诚之心,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邃密群科济世穷”的夙愿……去鼓励学生树立伟大的志向,并让他们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三、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传统道德品质教育
踊跃参加传统文化教育的还有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挖掘教材中的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所展现的道德人格和道德情操,营造感悟历史、体验历史的氛围;在课外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也领略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传递的正能量。还模拟“百家讲坛”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学生自己的“历史讲坛”,为每个学生提供深入研究历史的机会,通过他们自身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品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也更能将其迁移融入到自身的品德修养中。
四、艺术创作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历史上的艺术名家,其之所以历久不朽,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艺术品格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折射和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气神,例如魏晋时期的顾恺之的绘画非常注意自由精神的表达,这也符合当时玄学主张的自然审美潮流。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度被否定被打倒,而面对西方艺术文化的冲击,又没能很好地吸收借鉴。当我们重新审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时,发现很多作品缺少艺术感染力,究其原因,缺少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艺术创作中要自觉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和背景题材,以鲜活的人物造型,生动的艺术语言与形象,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来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呈现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重点突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如在人物画的选题上,徐悲鸿、蒋兆和、黄胄、周思聪等正是沿着这样一条线索,他们的代表作《愚公移山》、《流民图》、《洪荒风雪》、《矿工图》等都体现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在艺术创作上,现代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向前辈大师学习,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文理想的传承者和倡导者。
五、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每年在全校各班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的主题班会,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发扬历史上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组织举行“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诗词知识大赛”“诗歌朗诵比赛”,举办国学经典著作广播等等,让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我校的校训、校风之中。构建根基深厚、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在精神层面上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上述各种形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明确目标,树立信心。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提高建立良好的途径和平台。
参考文献:
[1]朱国红.高中《文化生活》“我们的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郑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途径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