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增繁 陆建常 李高忠 周立新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放射科,南宁市 530001,电子邮箱:3285672958@qq.com)
脑微出血是一种颅内亚损伤,指脑内直径<5 mm的微小血管病变。研究显示,微出血在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中发病率为33%~80%,在缺血性脑卒患者中发病率为27%~68%,在健康老年群体中检出率为5.0%~7.5%[1]。影像学检查显示多发脑微出血可能提示患者处于易出血前期。因此,脑微出血和多种脑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及时检出脑微出血有助于预估病情、确立治疗方案。本文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技术在诊断脑微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磁共振脑出血筛查的1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因吞咽困难、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就诊,排除颅内占位患者。其中男110例,女75例;年龄32~81(60.63±12.12)岁。经核磁共振成像(常规磁共振检查及SWI检查)检查并参照《神经系统影像鉴别诊断指南》[2]诊断为脑微出血者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62~80(70.52±6.65)岁。
1.2 检查方法 检查设备为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Achieve 1.5 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十六通道NV16头颈联和线圈。常规扫描参数设置:(1)轴位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重复时间3 643 ms,回波时间100 ms;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重复时间3 190 ms,回波时间7.8 ms;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重复时间3 200 ms,回波时间120 ms;(2)矢状位T2WI:重复时间2 200 ms,回波时间90 ms,层厚6 mm,激励1次,层间隔1 mm,矩阵512×256,视野24 cm×24 cm。SWI扫描:SWI技术摄像使用完全流动补偿,梯度三维一回波序列容积扫描,依次为重复时间 38 ms、回波时间 22 ms,激励1次,偏转角20°,带宽78 Hz/pixel,矩阵512×256,视野24 cm×24 cm。扫描过程中全部或部分覆盖颅脑。
1.3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扫描完成后,采用最小密度投影重建矢状位及轴位图像,显示病变部位,获得清晰图像后保存。所有图像均由2名具有10年以上临床阅片经验的副主任医师进行分析,详细记录脑微出血数量、发生部位等[3-6]。判断脑微出血的T2WI矢状位征象:形态为圆形、病灶边缘清晰,出现2~5 mm直径信号缺失。脑微出血计数区域为脑干区、皮质-皮质下区、小脑区、基底区/丘脑区[6]。腔隙性脑梗死判定标准:脑微出血灶最大直径低于15 mm,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FLAIR病灶等信号或低信号,出血血管周边脑白质稀疏并呈斑片状或间隙状[7]。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敏感性=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
2.1 脑微出血检出情况 185例患者中检出脑微出血20例,阳性率为10.8%,均为不同程度卒中,其中合并脑梗死2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10例。
2.2 20例脑微出血患者磁共振不同序列显示情况 20例确诊为脑微出血的患者中,SWI扫描显示脑微出血患者易呈低密度信号缺失,而常规T1、T2序列无确切特异性显示征象。20例脑微出血患者中,T1WI阳性12例(60.00%);轴位T2WI阳性16例(80.00%);FLAIR阳性15例(75.00%);矢状位T2WI阳性18例(90.00%);SWI阳性19例(95.00%)。
2.3 不同磁共振序列显示出脑微出血病灶数及位置 20例确诊为脑微出血的患者中,不同磁共振序列显示脑微出血病灶数及位置如表1所示,其中SWI检出病灶的敏感性最高,为94.3%。
表1 不同磁共振序列显示出脑微出血病灶数及位置情况(n)
2.4 不同磁共振序列显示脑微出血患者病灶情况 采用SWI与常规序列磁共振分别检查1例多发脑微出血患者,结果如图1所示,SWI显示出多个病灶,比常规MRI序列成像(T2WI、T1WI、FLAIR)能更多、更准确地显示出血灶数量及位置。
图1 不同磁共振序列显示脑微出血患者病灶情况(白箭头为出血灶)
磁共振成像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和诊断,近年来在脑微出血筛查中受到较多关注。脑微出血是颅内微血管病变造成的临床亚损伤性脑实质损害,检出多发微出血灶多提示血管壁受到严重损害,最终可发展为实质性或急性脑血管病变[8]。因此脑微出血是脑小血管病的典型表现,也是诊断大脑血管疾病的前期预估标志,可引发急性神经功能损伤,导致脑卒中或复发脑卒中。脑微出血患者病灶周边存在组织损害,可干扰邻近神经元,影响神经功能,这可能是临床急性期脑血管病变发生的原因之一。研究显示,脑微出血是预测血管性认知障碍抗栓后出血转化、脑卒中恢复或复发、痴呆的重要指标[9]。因此,尽早检出脑微出血有助于及时预测脑损伤及后期疾病发展,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
SWI技术是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它通过完全流动补偿、长回波时间 、3D梯度回波(伴有滤过相位信息)增加图像对比度,应用于脑部检查可增大各组织间的磁敏感差异,对顺磁性物(如脱氧血红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等)高度敏感,因此,其用于脑微出血检查能使病灶与周边组织敏感差异性达到最大化[10-12]。本研究应用不同成像技术检查同一例脑微出血患者,结果显示SWI检出的脑微出血病灶数目和位置与同一层面的T2WI、T1WI、FLAIR常规扫描结果相比,前者检出的病灶数目更多,病灶部位及面积等信息更详细。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确诊为脑微出血的20例患者中,SWI检出率达95.0%,成像病灶部位、数量等信息的敏感度高达94.3%,提示SWI技术对脑微出血的检出率、敏感度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SWI技术对脑微出血的敏感度强,检出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