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泽远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成为课堂真正主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合格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完成教学工作,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文笔者根据多年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就如何实现分层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分层模式;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发展和新课改不断深入,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言堂”已经不再适合学生发展需求,并且要求实现其学习主体地位,强调培养他们逻辑推理与创新能力。初中生因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着显著差异,对学习科目和内容喜欢程度也有所不同,有学生对数学函数感兴趣,有人对几何感兴趣,所以要求教师根据他们特点分层次完成教学工作,在顾及每一个人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一、概述分层教学理论
分层教学模式又称分层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因基础知识、智力与非智力等因素导致差异出现情况下,教师有针性地对分层次对其进行教育教学,进而使他们能够提高学习成绩,体验到成功乐趣,最终达到实现高效教学目的。所谓分层,是在教学中承认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按照不同标准分为不同层次,并且针对教学目标,对不同人提出不同要求。教师采用分层模式完成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有效地对各个层次进行教学,促进优等生创新能力,提高中等生学习热情,增强后进生学习自信,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还能极大地改善师生之间关系,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大致分为编组、备课、授课、考核评价、作业等多个环节分层,教师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既要顾虑到学生自尊心,又要针对教材内容合理安排。分层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观念手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言,主要是根据新课标统一要求下进行,主要体现出全体性、标准性和发展性原则,用于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水平高低,合理进行分层教学,不仅要做到问答、评价、训练、辅导分层,还要适时调整分层策略,保证每个层次都得到同样关心与爱。
二、分层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广大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基础针对分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刻探讨与交流,就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对学生知识构建提供有利条件,使其不仅能够树立学习自信,还能够养成敢想、敢说、敢做学习习惯,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目的。
(一)分层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消除学生差异
古人云:“学习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在学习时要掌握科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倍功半效果。预习是一种良好学习习惯,是每位学生应该掌握基本技能之一。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对于学习数学知识亦是如此。传统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能够做到每次下课前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但是对此并未强制执行。随着新课改不断完善和深入,教师不仅要学会分层次安排预习作业消除其课前知识储备差异性,还要在课上对预习作业进行讲解,使得学生逐渐将预习重视起来,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同时培养自学能力,从而为学习新知识和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授“分式的乘除法”一节前,不仅对预习作业难度进行分层,还要根据学生特点对作业量进行分层。教师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式,了解到什么叫做分数、分数表示方法、如何判断分式以及简单分数运算,大家下课后按照老师布置作业内容加强对分数知识记忆外需要预习下一节《分式的乘除法》。我们还是按照原来预习方法,将预习作业分分为三类,大家按照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并完成预习任务即可,A类作业需要完成20道分数乘除法计算;B类除了上述20道题目外,增加10道含有公因式乘除法试题;C类需要以上两类基础上自行增加1道跟分式乘除法相关中考题。”教师通过合理分层布置课前预习作业,不仅能够增加不同层次学生数学学习热情,还能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根据自己学习水平和时间适当调整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根据教师预习提示和学习水平,除了能够按质按量完成预习作业外,还有一部分人对所预习知识兴趣度较高,会选择适度增加预习作业量,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分层完成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注意
分层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学生和作业分层上,还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教师要根据他们身心、兴趣等方面分层次和阶段地安排教学过程,进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想要完成分层教学过程首先需要根据学生层次布置不同教学目标,其次在问答过程中根据其层次性展开提问,确保各层次人群都能参与到整个教学中,最后,随堂练习也要依据他们自身情况进行。优等生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自信和优越感,还能使体验到帮助他人所带来乐趣;中等生在分层教学中既能够主动向优等生看看齐,又能够提高学习主动性;后进生在分层教学模式下,不但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学习新知,而且可以做到向其他人谦虚请教,争取更大进步。
例如,教师在讲授“直线与圆的直线关系”时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课上,教师问道:“哪位同学能够说出圆与点有几种位置关系?”随之叫起一名后进生回答,学生回答道:“点可以在圆内、圆外或者圆上三种情况。”随之又指着一名中等生问道:“你能说出圆与直线位置关系吗?”学生根据认知水平答道:“相交和相离两种关系。”教师继续说道:“这位同学只回答了两种,其实还有一种,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随之叫了一名优等生完成最后补充,教师又问道:“哪位同学能够到黑板上画出直线与圆三种关系。”所有學生此时跃跃欲试,教师指着一名后进生说:“你来挑战一下吧!”该学生胸有成竹地画出了三种正确关系图。教师表扬道:“这名同学画得非常正确,接下来大家一起根据他画出的三幅图完成下一步学习内容。”教师通过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不仅抓住了分层授课中心环节,找准切入点,增强各层次学生之间互补性,还能够提高后进生学习积极性、中等生兴趣以及优等生优越感,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分层评价考核学生,提高学生信心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种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其发展学习方法而开展的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从古至今,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需要因材施教。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分层教学模式被提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和教学进行合理分层,还要对考核评价机制设置不同等级,实现对后进生给予更多鼓励,激发学习自信;对于中等生适当评论,推动不断进步;对于优等生更高标准,促进不断挖掘自身潜能。
学生在初中阶段兴趣广泛、领悟能力各异,数学学习也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分层教学理念下如果此时一味地采用传统“数学试卷得分”评价模式完成考核,必然会导致分层教学失去意义。学生不但不会感到分层教育理念带来的自信,反而会因其产生“等级差异”心理。因此,教师在评价考核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层考核,还要适当加入他们之间互评机制,实现全面评价,使其既能够找到自我定位和自身优势,也能够找到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找到未来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分层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消除学生之间差异性,还要分层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吸引其注意力与兴趣,也要通过分层考核提高他们学习自信心。学生在分层教学理念下既能够快速学到新知,又能够充分展现个性,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陈敏.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4,(3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