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月娥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各阶段教育都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有关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更是对长久以来陈旧低效的应试教育做出的颠覆性扭转,点醒了众多基础教育工作者。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形势,精炼个人品格的思想教育课程,在过去数十年间吃尽了低效机械化教学模式的苦头,初中教师要紧握这一机遇,借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着重介绍三个改革方向,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质量;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教育中所占课时虽不如语、数、外这类基础性课程多,但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思想类课程,其在培养初中生个人修养方面的作用完全不次于所谓的“主科”。并且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育工作者倡导平等对待义务教育中各个学科,不以“分值”论英雄。面对逐渐健康化的教学现状,教师应该摒除杂念,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将素质教育的活力充分发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重视师资力量建设,确保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因此教师是否能秉持这种思想不断学习新出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刻关注当前社会新出现的现象,都将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1]。“终身学习”的思想是每一位教师都需具备的品质,初中教师不仅要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理论熟谙于心,也要时刻关注我国社会的变化,甚至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制定的新政策,确保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实例为学生分析理论知识,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的基本形式。
例如,在开展有关“世界形势”中“经济全球化”相关内容的教学时,中美关系为其中重点,而中美关系又是不断变化着的,每一次美国总统的换届都将会使中美关系产生巨大波动。教师在为学生介绍中美关系的演变时,除了要向学生讲清“中美建交”意义,还应对当代中美关系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鼓励学生预测中美关系未来可产生的变化,让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内涵,实现深度解读教材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很注重理论教学,在新课改之后,道德与法治教材经过改变后逻辑更为清晰,同时也加入了许多贴近当代青少年生活的案例,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有所上升。因此,初中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将课本作为教学的首要参考资料,深入解读其内涵,保证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获得完整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培养[2]。初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自然学科对于学生逻辑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道德与法治课程其实更倾向于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扮演普及者的角色。
初中道德与法治,对于当今时代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理论为代表的道德与法治理论中的抽象部分并未过多解释,只是对其特征进行简要区分,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明白教学的侧重点在于为初中介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进展。例如,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的变动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根据实际国情调整下一阶段的工作内容。此时,教师可组织一个探究课题,即让初中生分小组合作,对比最近几次会议的内容,推测下次会议可能产生的变化,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思维。
三、构建新型评价模式,确保课堂教学轨道正确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常以默写等形式考查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背诵情况,并未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完善的学科思维,在指导学生解决道德与法治问题时,也会直接让学生背诵例题,并未帮助学生梳理问题的逻辑结构[3]。这种教学模式产生的后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新課程改革则重点对教师的学生评价方法进行了指导,让教师在全新课程目标的引导下,对初中生进行能力教学。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虽以文本为主,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教学绝不是理论知识的堆叠,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时,需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即既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也要考查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的建设程度,多用实际案例来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看法,使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真正成为影响初中生认识选择的因素。初中教师需谨记的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有成功为塑造学生健康三观作出贡献,才能算作教学的成功。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初中生个人品质的重要环节,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只有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初中教师才算为提升公民素养这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内容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丰富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树立良好榜样;其次,教师应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涵有深度把握,避免教学内容流于表面;最后,在对初中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要采用多元化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与教学思考[J].学周刊,2018(34):89-90.
[2]张黎红.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课堂活力: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法[J].名师在线,2018(29):7-8.
[3]潘建兴.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42-43.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