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生物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优化自己的教學手段,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抛锚式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其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模式;初中生物;教学应用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实际情景、问题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知识点的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抛锚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深度理解生物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一、创设真实的情景
让学生感受到全面的、真实的问题情景是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点之一。为此,教师需要在基于对生物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从真实的生活中汲取情景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相关的情景,以下对具体的教学案例做出展开说明:
在初一生物“生物圈”的教学中,教师就设置了一个真实的情景,情景设置方法为:第一步,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在视频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每天赖以生存的环境、看到海洋以及海洋中的生物、看到高空中的飞机和飞鸟,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的情景,以此很多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视频中所要表达的内容。第二步,让学生基于生活情景对“生物圈”相关的内容进行补充。有了上述的基础,学生很快就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出了补充说明。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了真实生活情景相关的视频,这对学生快速地融入情景中,更好地接收教师接下来所要讲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二、设置问题引导点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设置完情景之后常常需要基于此情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激发,这是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思维能力的关键一步。为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问题,设置符合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做出积极地、正向的引导,以下以具体的教学案例做出展开说明:
在进行“血液循环”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学习内容环境后进行了如下教学:第一步,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教师点出了与“血液循环”相关知识的核心问题,包括:血液循环的意义是什么、血液循环的标志是什么、血液循环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学生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第二步,给学生提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问题。由于教师已经对知识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说明,因此很多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分析。但是部分学生因为认知水平不够的原因,其可能难以分析问题、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提示。例如:在“血液循环有哪些特征”这个问题上,教师要求学生从血液循环之前的血液中的物质和血液循环之后血液中的物质做出分析,这对学生进行相关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具体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这对学生的思维扩散有很大的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设置问题并让学生进行思考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对问题情景与问题内容有足够的了解。
三、进行开放式交流
初中生物知识是十分多元的,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实际生活的考察关联,从中汲取到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进行开放式交流有助于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从而能够对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更好地展开抛锚式教学的关键,以下以具体的教学案例做出展开说明:
在进行“生物呼吸”相关的教学时,教师给学生讲解了生物呼吸相关的知识点,分析了实际生活中生物的呼吸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呼吸现象以及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进行沟通交流。为了能够让学生进行更有方向性的沟通交流,教师给学生的沟通交流设置了两个目标:了解生物呼吸的相关原理、分析生物呼吸所具有的意义。在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沟通交流之中,这对学生而言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这能够让更投入到沟通交流之中,避免学生开小差的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参与到沟通交流之中可以帮助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讨论的问题,这对学生更好地展开问题分析有很大的帮助。在沟通交流结束之后,教师让部分学生在讲台前进行了发言,这一过程中总结学生沟通交流所获有很大的帮助。
对该教学案例做出分析,发现教学的展开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教学让学生进行了自主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沟通交流做出了足够的指导,让整个交流进行得很完善。
总之,抛锚式教学模式对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在展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展开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其可以借鉴文中创建教学情景、设置问题引导点、进行开放式交流这三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芳.精心设计,抛砖引玉:谈初中生物教学中“抛锚式教学”的设计[J].新课程(中),2017(10):74.
[2]陈萍.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0):32-33.
[3]常妮.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创智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学,2018(3):35-37.
作者简介:王其道(1970.05—),男,汉族,甘肃庆城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生物教育教学。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