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敏,程娇雷,余小芳,周晴接
(温州市中心医院,浙江 温州 325000)
护生作为准护士,临床实践是其必须经历,在此过程中,临床护理教师通过教学行为,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对护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现代护理学发展要求,笔者运用了SBAR沟通模型下护生参与管床制,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探讨在消化内科护生带教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一)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7—2018年本院消化内科护生。纳入标准为实习时间>4周、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者。排除标准为研究期间休学或实习中止者。符合标准的56名护生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实验组28名,男1名、女27名,年龄18~23岁,平均(19.20±1.79)岁,大专生22名、本科生6名;对照组28名,男3名、女25名,年龄18~24岁,平均(19.79±1.28)岁,大专生20名、本科生8名;护生基本情况比较,P>0.05。
(二)方法。
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首先,带教老师围绕消化内科疾病的整体护理进行授课前准备。其次,带教老师要求护生进行提前预习,带领护生查房,并在此过程中,讲授整体护理的重点与难点,护生进行病情汇报和护理措施的制定。最后,带教老师在每周1次的集体授课中,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方案的讨论,并进行总结与归纳。
实验组运用SBAR沟通模型下护生参与管床制模式,即护生参与到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实施整体护理,并按照Situation(现状)、Background(背景)、Assessment(评估)、Recommendation(建议)的模型进行病情汇报。(1)护生床位分配:带教老师根据护生量度分配所需管理的3~4张床位,并对个别护生要求或特殊病种病人进行调整。(2)护生管床要求:带教老师根据病人的整体护理目标,教授管床护生根据SBAR沟通模型进行病情汇报。其中,S为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患者出现的病情变化等;B为与目前问题相关的临床背景,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各项检查结果等;A为患者评估,包括目前问题的严重程度等;R为对目前问题的建议,包括已经实施的和后续所需的护理等。(3)护生分管床位:护生值白班时,至少提前15min到达岗位,做好分管病人的晨间护理;护生值晚班时,完成分管病人的晚间护理。(4)落实与检查分管床位:护生每天按照SBAR沟通模型进行病情汇报。带教老师根据该模型的4个环节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
(三)评价指标。
1.护生考核成绩。带教前(入科时)、带教后(实习结束前7d)进行护生考核。理论知识为60min闭卷考试,试卷根据教学大纲组卷,满分100分。操作技能为床边查房考评,参照护理部标准随机选取一项操作进行考核,满分100分。
2.护生教学评价。带教后(实习结束前7d)进行护生问卷调查。使用有效教学行为调查量表[1],共5个维度,48个条目,李克特5级评分法,计算平均分值,评分越高则护生评价越好。
(四)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经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护生考核成绩。
带教前两组比较,P>0.05,带教后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的考核成绩比较分)
(二)护生教学评价。
实验组教学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的教学评分比较分)
临床实践质量对护生职业素质、职业生涯及价值观等均具有重要影响。带教老师在教学中通常具有主导的作用,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以给予护生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本研究中,两组护生考核成绩在带教前相近,而带教后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护生教学评价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SBAR沟通模型下护生参与管床制的教学效果更佳,与相关研究一致[2-3]。提示应重视护生学习主动性,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为机械式的灌输知识,护生习惯性的被动接受知识,遇到问题时不能很好地自主思考和创新思维,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不足。SBAR沟通模型是一种信息准确传递的沟通模式,其包括的4个环节,充分显示了对目前问题的相关因素,有利于护生根据该模型程序及内容,有序地进行主动分析和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在加强护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其慎独能力及判断性思维。此外,传统跟班制中,护生通常只是在当天跟班中学习各项操作技能,易造成单个节段式学习。护生参与管床制则强调24小时负责制,护生对所分管的病人进行全程关注和定时查房,从而形成螺旋式的连续学习,使护生较好地掌握消化内科的整体护理,并在分管病人护理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提升对带教老师教学行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