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07-02
《一只小鸟》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鸟儿》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它出自名匠冰心笔下,文章清新流畅,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文章以爱为主旋律,教育学生要懂得:生命是平等的,要懂得尊重与珍爱生命。
在不同的教学公开课例中我发现了三个类似的现象:
现象一:当老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小鸟和老鸟关系的词句进行品读时,有的同学说道:“‘有一只小鸟它的巢在高高的树枝上,它的羽毛还未丰满,不能远飞,每天只能在巢里啁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它们都觉得非常快乐。我觉得它们非常的相爱,也很快乐。”老师就接过说: “你是想说老鸟十分关爱他们吧。”学生明明说的是“相爱,在老师的嘴里,就纠正成了”关爱“。于是老师就把“关爱”一词板书在了黑板上了。
现象二:还是品读这句话“有一只小鸟它的巢在高高的树枝上,它的羽毛还未丰满,不能远飞,每天只能在巢里啁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它们都觉得非常快乐”,老师连叫了三个孩子,孩子们都说感到快乐,但是没有一个孩子抓住“啁啾”一词。于是老师自己就说到:“老师这儿有一个词,‘啁啾,知道什么是‘啁啾吗?”紧跟着的是,学生在老师投影的引导下,在音乐的配合下开始想像‘啁啾的声音,开始体会小鸟与老鸟之间对话的样子。于是后来,老师也再没有给学生时间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其它感受。
现象三:当课文要揭示主题时,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这篇课文是冰心的作品,(音乐起)冰心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冰心想告诉我们要爱护小动物。”有的说:“不应该伤害小动物。”第三个孩子说道“不要伤害小动物,因为每一个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生命。”在老师的预想下,学生应该能够说出“尊重或珍惜”一词。可是同学们迟迟不说,于是老师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马上脱口而出“对,都是有生命的,都是需要我们尊重的。”老师边说边板书:尊重。
综观以上三个现象:现象一中老师引导着学生回答,几个学孩子都没有说出来老师心中想要的词,于是老师就打了马虎眼,偷換了学生说的 “相爱”变成了“关爱”,这两个词的意义相去甚远。现象二中,老师几经引导学生仍然没有说出老师想要的词语时,老师直接给出答案。并且出示投影“啁啾”一词,然后带着学生更加深入的引导,再没有顾及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直接进入品读课文环节。现象三,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说到“生命”接近老师想要的词语,老师迫不及待地说出“尊重”这一主题词,并且进行板书。
在上述三个现象中,我们可以追问共同的问题:谁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教师推进教案的工具,是教学行为的服务者,而不是教学服务的对象。“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这一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接受,新的问题是:如何将观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还要用具体的行为践行正确的学生观。我们可以从“停下来,等一等”做起。
第一,“停下来”让我们共同研究学生的真问题。
多年来,“教案”已经是教师上课的蓝本,尤其是评优课、公开课,教案设计更是环环相扣,教师试讲N遍。上课时教师按照“教案”设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推进,课堂环节推进的节凑甚至于是按分秒计算的,不敢有分毫的差池。其实,“一份教案”只能适用于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班级。公开课、研究课面对的学生更是不同,更不可能操作过“N”遍的教案,完美呈现。如果课堂是完美无缺的,那一定是“演课”、“教的课堂”而不是真正“学生的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真正尊重学生的认识水平,尊重课堂的生成。换句话说,当课堂出现了备课预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时,作为教师一定要停下来,与学生一起研究学生的真问题、真困惑,而非教学设计中的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在课堂中善于发现教学设计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差异的能力,需要教师对于教材特点、知识结构熟悉把握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年龄特点、认识水平把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由“教的课堂”变与“学的课堂”。
首先,在学生需要重新建构学科知识的时候,停下来。
众所周知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是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学段都有不同的阅读要求,每一个文本都承载着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规律。作为教师要明确每一个学段要教会学生掌握哪些阅读方法和技能。在教材运用时,教师更应清楚每一个文本中 “我要教什么”。充分利用文本,教会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方法,并适应进行运用、训练。只有教师的头脑中有清晰的阅读知识建构图。才能帮助学生建构阅读知识树。让学生在循环往复中运用实践,才能形成阅读能力。
其次,在学生的学习状态出现变化的时候,停下来。
《课程标准》中的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再有,在课堂学习节奏出现较大差异的时候,停下来。
课堂的学习是群体学生学习的场域。但在课堂上往往是个别思维活跃的学生与老师互动,许多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旁观生,成了课堂的附属品,这违背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师要注重语文阅读的多元理解,在课堂中要营造对话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打开多维度对话的广阔空间。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状况,利用小组合作、组内交流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思考、并发表不同见解,进行思维碰撞,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机会。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每一分钟都成为学生思考、讨论、吸纳、消化的时间。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课堂,而不是个别个学生的学习课堂。
第二,“等一等”让我们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在语文课上,经常会有让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思考后写下自己的感想,然后再读一读的环节。尤其是一些评优课、公开课,“写”更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都知道,由于学生思维、书写速度不同往往会耽误时间。为了争取时间,执教老师总会在前几个学生写完之后就打断其他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停笔,请先写完的同学进行交流。在课堂上交流感想或答案的总是思维较快,或是写作较快的学生。此时此刻,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被动的接收其他人的思考结果,之后不会再思考。
其实,在我们这个时候,一定可以等一等。每一个孩子都有思考的权力,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他们一定可以思考得更深刻全面一些。当班级中大部分同学甚至是全部同学完成之后,再进行交流,学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就如前面现象三所描述的,学生己经认识到了“生命的平等”,如果我们再等一等,再给学生一点点时间,学生一定会意识到“尊重生命”。
时间,对于课堂十分重要,对于课堂中需要学习的学生更为重要。因为,学生的成长是一点点的时间积累起来的。
“停一来,等一等”这需要教师有很大的勇气与智慧面对课堂,因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基点,无论教师在何处、何时上课都应将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才能真正的做到了“教的课堂”变成了“学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