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
【关键词】 幼儿教学;体育游戏;个性化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6—0125—01
一、案例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进行中班幼儿体育运动性游戏化活动时,我将民间游戏“丢沙包”引入了体育活动中。因为这一游戏不仅能锻炼幼儿的投掷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灵活躲闪的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幼儿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1. 第一次游戏——游戏玩不下去了。在进行丢沙包体育游戏活动前,我向幼儿介绍了游戏的主要规则:游戏分为两组,一组丢沙包,一组躲沙包。扔的一方站在场地两头,瞄准场内幼儿丢沙包,躲的一方可以在场内自由跑动躲开沙包。一旦躲的一方有人被击中,双方就要互换角色。玩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丢沙包的幼儿中有的无目标且用力过猛,让沙包飞出场地;有的朝地上重重地一摔;有时候沙包飞出圈外,却没人去捡回来,等等。
反思与调整:为了解幼儿放弃游戏的原因,我随即组织了一次讨论。幼儿认为沙包太小,而且打在身上会疼。我随机建议幼儿把各自认为合适的材料都找来,然后开展“谁能打中我”的探索活动,试试哪种材料最好用。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滚球”替代“丢沙包”进行游戏更好。于是,幼儿用球替代沙包,用滚代替扔,尝试改造版的丢沙包游戏。
2. 第二次游戏——“改版”后游戏渐入佳境。新的游戏开始了,佳佳小朋友准备滚球了,只见他观察了一下萱萱的位置,将球用力地朝她滚去,浩浩见球滚过来,稳稳地接住后又滚了回去。球在场地中时快时慢地滚动着,场地中间的幼儿紧张而专注地盯着滚动的球,大范围地跑跳着躲避,幼儿愉快地变换着扔和躲的角色,玩得很开心。但是再一次出现了问题:幼儿喜欢被击中,本应是躲球的幼儿,抢着向滚球者凑去,希望被击中。
反思与调整:幼儿都愿意成为游戏的中心人物,他们玩到后来都想当属于少数人的滚球者。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规则,游戏将无法正常进行。于是我又组织幼儿进行了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定:被打中的幼儿要停止游戏,没有被打中的才算玩得好,可以去滚球。
3. 第三次游戏——多样游戏,进入新高潮。通过一番讨论,幼儿想出了新的游戏规则——“玩得好的才能滚球”“没有被打中的才算玩得好,可以去滚球”,把游戏引向了正轨。滚球的幼儿配合默契地滚动着球追击中间的幼儿,一会用双手将球抛出,一会儿又将球往地上一摔让球弹跳着去击中间的同伴。变化无常的球让场内幼儿兴奋极了,他们欢快地或蹲或跳或侧身,灵活地用各种方法躲球。
活动分析:随着幼儿对游戏的熟悉,最初的新奇感就会消失,他们会转入多样性的探索阶段,这时幼儿很可能表现出一些看起来违反规则的做法,但其中往往蕴涵着复杂游戏行为的萌芽,是教师推进游戏的最好时机。
三、案例反思与总结
1. 当幼儿不喜欢游戏时,教师要“顺”。顺,即顺应幼儿的合理行为。当教师发现幼儿不喜欢游戏时,不应按自己的想法调整游戏或是强迫幼兒继续游戏,而应了解幼儿放弃游戏的真实原因,顺应他们的想法,并将调整游戏的权利交给他们。当幼儿用自己找到的新材料和新方法以滚球代替丢沙包时,教师预设的游戏才真正转化为更适合幼儿的游戏。
2. 当幼儿有想法时,教师要“启”。启,即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幼儿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在寻找适宜的材料时,教师通过启发和归纳,使幼儿零散的观点渐渐清晰——材料要轻一点、“跑”慢一点、比沙包大一点;紧接着的开放式提问——“那你们觉得用什么东西来扔好呢?”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却能启发他们聚焦具体的材料;随后“谁能打中我”的探索活动,既让幼儿认识了材料,同时又强化了他们对游戏规则的认识。
3. 当游戏偏离正轨时,教师要“导”。导,即将违背游戏价值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当幼儿争着要被球碰到时,游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背离了原有的价值。等到幼儿自己也意识到这一问题时,教师通过“怎样才算玩得好”等问题引发了幼儿的思考与争议,促使幼儿重新讨论寻找更适宜的规则,解决了问题,有效地把游戏导回了有意义的轨道上。
4. 当幼儿有新异行为时,教师要“推”。推,即发现幼儿新异行为中的价值,推动游戏发展。游戏中幼儿突然出现的新异行为,往往是符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新需要,是新的兴趣倾向。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提供支持,激发幼儿有意识的创造行为,推进游戏的新发展。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