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霖
【摘要】本文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相对匮乏的现象,认为教师在计划中应运用开放性策略,结合教育教学实例,提出区域预约区的“暗示性”指导策略、计划中的“语言性”指导策略、计划中的“明示性”指导策略、计划中的“情境性”指导策略等,帮助幼儿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
【关键词】区域活动 开放性 计划 指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157-02
區域活动是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幼儿园内的区域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的思维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发展,更能让他们获得自我效能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孩子没有教师的引导,进入区域后容易盲目地为了“好玩而玩”,待在一个固定的区域难以“走出去”,只会使用区域内现有的材料,缺少自己去尝试、试误的机会,无法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幼儿的学习以无意性为主,学习的积极性从兴趣出发。教师应当运用开放性的指导策略帮助幼儿梳理逻辑思维,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抓住幼儿学习的闪光点,创造条件加以引导。针对目前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策略相对匮乏的现象,笔者试对教师区域活动引导策略试作分析,以丰富和发展学前教育教学理论。
一、区域预约区的“暗示性”指导
预约区内的“暗示性”指导,即教师并不直接和幼儿提要求,但幼儿可以根据环境的设置来遵守相应的规则。这种指导策略不仅避免了教师“包分配”的难题,孩子还能自主选择,成为区域的“主人”。预约区内有各种相对应的图片,图片后面紧跟着若干个挂钩,这是教师所设置的隐形规则。在区域活动开始前,幼儿需要把自己的区域牌挂入预约区里,以表示自己预约到了该区域。教师虽然没有提出每个区域允许多少个小朋友进入,但预约区内的挂钩暗示孩子,当挂钩挂满区域牌之后就不能再往上挂了,且要遵循先来先挂的原则。这就使孩子们初步接触“计划”这一概念,自己在开始前先想好要去哪里,在区域内做些什么,自己决定自己的区域,充分调动孩子的自主性。“先来先得”是生活中的原则,孩子在游戏中慢慢往社会生活靠近,有利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二、计划中的“语言性”指导
计划中的“语言性”指导策略,包括教师的开放性提问和引导性的语言。教师多用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幼儿,让孩子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计划,在区域活动中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任务,能在区域中实现自我效能感。教师引导性语言的重点在于,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根据别人的要求来调整自己。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服务意识,打破区域间的僵局,加强区域之间的联动。以建构区和美工区为例,教师先抛出问题:“今天的小建筑师们想要建造一座怎样的城市?”“小设计师们想要做出怎样的作品?”然后推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有没有小客人要给建筑师们提意见,你们想住在怎样的房子里?”当建构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会确认建筑师所建筑的房子是否符合他们计划中提出的要求。“当你想要些东西来装饰的时候,可以去哪里下订单?”“可以把你想要的颜色、样式、材料告诉设计师,然后等他完成之后你可以看一下是不是按照你的要求做了,你是否喜欢那个作品?”教师在计划中有了这些铺垫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会更加清楚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如曦曦是建构区的“小建筑师”,当她搭好自己的“冰淇淋店”后意识到,店外缺少一个醒目的标志。于是,她马上来到美工区找小朋友下订单“我想订做一个大冰淇淋”。冰淇淋做好后,曦曦马上把冰淇淋摆在“冰淇淋店”最醒目的位置,让路过的小朋友知道,这是一个“冰淇淋店”。
三、计划中的“明示性”指导
“明示性”指导策略,即教师运用一些孩子们能看得到的图片,或小朋友的作品去总结上次区域活动好的方面,相当于是对区域活动的小结。图片可以让教师更加具体地表扬小朋友,并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能发现上次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小朋友们往解决问题的方向走。教师在计划中出示早上区域活动时建构区的“动物园”图片:“今天老师刚投入了这个新玩具,你们马上能建出一个动物园!”当发现问题时,教师马上结合情境提出问题:“今天老师睡觉的时候,听到了动物园里的动物哭得好伤心,他们说‘这个动物园实在是太挤了,我们连动都动不了,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孩子们可以马上回顾今天的工作,而且图片上的动物的确十分拥挤,此外,教师并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用语言激发幼儿的同情心,让幼儿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接着出示了早上区域活动时一名小朋友做的一件“披风”,并把它披在身上,威风凛凛地走了起来,并询问:“你们觉得A小朋友给老师做的这件披风怎么样?”这种提问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模式,幼儿之间可以根据最直观的感受做出评价,有利于小朋友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披风”的小朋友能从别的小朋友口中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及对“披风”的不同要求,幼儿接收到这些信息,在做“披风”之前先确认“客人”的要求,再做出小客人满意的作品。
四、计划中的“情境性”指导
“情境性”指导策略,是指教师运用情境导入的方法,让幼儿置身情境当中,加强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区域活动的趣味性。教师模拟客人到餐厅就餐的情境,两位教师扮演餐厅内的“服务员”和“厨师”角色。当教师进入餐厅时,“服务员”只顾自己玩,无人帮客人点单,教师马上抛出启发性问题:“你们觉得‘服务员哪里做得不对?”小朋友马上反应:“她没有说‘欢迎光临‘请坐,也没有把碗拿出来。”到“厨师”的时候,“厨师”先带着手套接触真实的水果,接着又触碰仿真食品,教师马上抛出同一个问题,幼儿能直接说出存在卫生问题。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学习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幼儿站在客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区域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问题是什么,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会比教师反复强调更有用,当孩子进入这个区域时,他们会知道玩法并遵守规则。在进入区域前,教师带领孩子哼唱歌曲《去上班》,并根据歌词系好安全带,做出开车的样子。这首歌是根据孩子们在小班所学过的歌曲《去郊游》改编,十分符合去上班的情景,歌曲结束后,教师播报:“美术坊和忙忙碌碌农场到啦,请下车!”选择这两个区域的孩子就抱起椅子去工作,其他区域的活动方式也一样。这个情境不仅贴近现实生活,更增强了孩子们进入区域前的积极性。
对于教师来说,和孩子在区域活动前一起做计划,有利于教师先把预设的框架告诉孩子,投入材料,然后观察孩子在区域中的表现并和孩子进行谈话,根据自己观察所得和孩子的建议进行调整。当孩子能自主提出往区域内增加或撤掉某种物品时,教师便可以让孩子经常提出建议,帮助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区域,物品和玩法也由孩子自主选择。对于孩子来说,区域前的计划可以让他们开始思考“我想去的是哪里?我想做些什么”,在玩的时候,并不是碌碌无为,而是每次都能尝试不同的区域,总结经验,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如中五班有个小朋友曾经在计划时提到过:“老师,我能永远待在超市里面吗?”在一次又一次的区域活动中,他不仅担任超市老板,还要记住每一件货物的价钱,帮助小客人结账。每次计划时,他总会提出问题:“老师,超市那边少了扫码的东西。”“超市的东西没有条码。”……教师根据幼儿的意见添加物品,幼儿结合生活经验,甚至在超市区想到了进货,乐此不疲。
区域活动看似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实际上紧密相连。区域活动不同于其他玩法在于它是动态的,是随着幼儿的兴趣与教师的调整一起变化的,这也是幼儿园里各个班没有一模一样的活动区域的原因。区域活动开始前,教师的开放性计划指导,让幼儿从最开始的没有“我要走出去”的想法,到需要教师指引一个方向,帮助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