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劳动成为每位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
——劳动教育“三问”

2019-04-24 08:55李赠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共乐小学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三问五育劳动

李赠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共乐小学校长

XIN GONGLUE

一问:劳动是谁?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牢记住,并深刻理解老舍先生在《养花》中这句话的深意——劳动,当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第一“本领”!

不劳动,少年哪知“福”之味?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多少父母、爷爷奶奶成了“包干”一族?而又有多少孩子成了“伸手”一族、“张口”一族?可悲的是,不知幸福从何而来的孩子,有多少人会打心眼里说“我是幸福的”?

不劳动,少年哪知“愁”滋味?“东方神童”魏永康,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学完小学课程,8岁进入重点中学,17岁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最终却被中科院劝退回家,成了现代版的《伤仲永》。

不劳动,少年哪知“人生”百味?据有关权威调查显示,包括知名学府中的大学生,患“空心病”的人比例相当高。所谓“空心病”,即不知道为何活着,认为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为何如此?因为他们长期的努力,并没有真正内化为人生的源动力,他们没有任何获得感,他们的努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劳动”。

所以,劳动教育之第一要紧之事,就是要越早越好地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劳动,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习惯和能力。生命不息,劳动不止,只有自食其力,才能真正自得其果,自享其乐。劳动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每一位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这颗“爱劳动、会劳动”的种子!

二问:劳动去哪儿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无论是教育家的观点,还是国家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表述,都从未远离“劳动教育”,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历经了“三育”“四育”“五育”,回到“四育”“五育”的波折,其本质只是对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各有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郑重提出中国教育、中国之未来教育必须落实“五育”并举,这也深深地警醒我们,劳动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危机!

那么,劳动到底去哪儿了,到底被什么消融了呢?

劳动被“先进”取代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今天的信息社会、智能社会,体力劳动、简单劳动不断被“先进”取代了,人们足不着地却可以日行万里。但是,很多的孩子却因此成了“塑料儿童”“宅童”,偏离了人性成长必需的轨道。

劳动被“重视”遮蔽了。今天的家长们,生活条件、经济实力等越发强大,但他们对孩子的成长却越发显得焦虑起来,内心越发不由自主地“拔苗助长”。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全然被打破,本该属于他们的劳动权力、天地、快乐,统统被关进成为“所谓优秀”的笼子里。

三问:劳动教育要到哪里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劳动教育到底要如何开展?我们应该怎样鼓励、引导和帮助孩子把劳动找回来呢?

劳动教育要融于德智体美“四育”之中。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我们要将劳动教育融于德智体美“四育”,努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为孩子们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落实“五育”相融,关键在课程。事实上,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并不缺乏这样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极好的一门,只是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与实践。这学期,我校三年级四个班以“清明上河图”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学习。一学期下来,学生从第一节课上连根绳子都不能打结,到最后绘图、木工、拍摄都变得熟练起来,老师们从只以为这不过是一门手工课,到后来惊喜地发现,这门课程中有语文(写故事)、有数学(测量、画图、组合)、有美术,当然更有体力劳动。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累在其中,更乐在其中,这是德育、智育,也是美育、劳育。

劳动教育要融于所有学科学习之中。所有学科教学,都应该围绕“劳心、劳力”两条主线,落实立德树人,突出学科育人,科学、务实地设计教学,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项快乐的劳动,劳动是一项快乐的成长,从中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发展劳动能力、体验劳动快乐。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不仅要积极跳出学科教学科,融合学科学学科,开展项目化、融合式学习,更要在学科教学中大胆“固本”,让学科教学中的思维含量、脑力劳动更加充分,更加深刻,真正全员参与。对于前者,国内外有很多优秀的案例、课例,在此不展开赘述,对于后者,我想强烈呼吁:我们是时候为此花大力气了!冷静地想一想: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的劳动只是“听课”,他们在思考吗?他们在脑力劳动吗?

劳动教育要融于所有人类活动之中。劳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同频共轨,共同帮助孩子们不断强化劳动的感觉与知觉,不断增强劳动的外拓与内化,让劳动成为孩子们通往所有美好生活的金钥匙。

我校的校园面积特别小,可以给孩子们提供的劳动空间非常有限,我们便把一面围墙开辟成一堵花墙,分配给各班的孩子,人人种养一盆花。“看到自己的花开了,我很开心。”“看到自己种的花好像快不行了,我们班的孩子急得要哭了。”我想,这样的劳动体验,应该就是劳动最好的回报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我们发动教师、家长、学生录制了一套“共乐护照”微课程:每个年级包含学科技能和生活技能两个方面若干项技能。从二年级开始,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学种一盆花,学做一道菜。学期结束,班级、年级组织技能大比拼,同时要求家长按“共乐护照”微课程要求,为自己的孩子录制每一项技能达成的视频,上传至“共乐之城”学生个人的素养空间。我相信,利用家长资源和智慧平台,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劳动空间。

校园即社会。校园里,老师们要完成的事务性工作太多,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倡导“变教师的事务为学生的业务”,让学生在做事中成长。于是,我们开始培养“学生义工”和“学生评委”,让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承担组织、协调、维持、评委等各项工作,把更多的家长义工解放出来,让更多的教师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原来老师们组织活动这么辛苦。”学生的感言,正是他们参与这种社会化劳动最大的收获。

愿劳动,成为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最强大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三问五育劳动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公文办理须“三问”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