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生活化品德课堂的构建

2019-04-23 09:01胡庆贵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4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构建

胡庆贵

[摘 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在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直面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在生活的海洋中不断前行,勇于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探索做人的真谛。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2-0044-02

所谓生活化课堂,即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新知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生活紧密相连,尤其在高年级课堂中,教师仅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好地阅读生活这本“大教材”,努力构建生活化课堂。

一、生活化品德课堂构建需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随之越来越丰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的第二课时《打造节水型社会》一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列举的数字和收集到的有关数据,概括了我国水资源日益严重的现状,并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出示有关节水的测试题。如下:

A.你家中的废水有没有被再利用?是怎么利用的?

B.你在洗碗洗菜时有没有注意节水?你是怎样做的?

C.在你生活的社区发现漏水和没关好的水龙头,你会不会及时关好或向有关部门报告?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如实回答,并说说有什么感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思过去浪费水的行为,逐渐认同节水的观点,受到了教育。接着,教师提问:“想一想,我们校园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果然发现了校园内几处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如学校厕所的水箱上课时间也在不停地加水、冲水,一天下来白白流走了很多的水;有时下午放学晚,发现厕所的水箱仍然在加水、冲水,试想这样一夜要流走多少干净的水,浪费了多少钱财;有的班级每天拖几次地,把班级和走廊弄得湿漉漉的,浪費现象严重……学生主动向学校后勤保障人员反映情况,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学校领导在晨会上表扬了学生的节约意识,要求各班把“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的意识落到实处。受到表扬后,学生更加关心、爱护自己的校园了。

二、生活化品德课堂构建要以教师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思想境界的高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教师的生活经验和态度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教师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等综合因素决定了教学水平的高低。品德课教师也不例外,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活积累,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三课《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选编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典型意义,其中有一段文字节选自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革命烈士方志敏对祖国母亲的挚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教师,于是教师动情地朗诵《可爱的中国》,学生被教师深情的朗诵感染了,不禁为教师的朗诵鼓掌,爱国的种子就这样种在了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在所有的品质中,爱国是首位的,这里教师的朗诵实现了教育目的。

又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的第三课《告别贫困奔小康》,其中“小记者在行动”部分有一份“我家今昔小调查”表(如下)。

[项目 爷爷奶奶小时候 爸爸妈妈小时候 现在 住的房子 用的家具 家用电器 ]

课堂上,教师参与学生的调查并发言:“我爷爷奶奶小的时候住的是土坯草房,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只有几个木板箱子,没有电器;我爸爸妈妈小时候仍然住的是土坯草房,家具稍多两样,现在已经扔掉了,家里没有电器;我六岁前住的仍是土坯草房,后来住的是土坯瓦房、砖瓦房,十岁时家里买了黑白电视机,有一台收音机,现在住的是楼房,家具美观实用,家电一应俱全。”……这里,教师讲述自己家三代的生活面貌,学生听得认真,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谈调查后的感受时,学生从教师的生活变化中体会到国家在变化,中国在发展,生活越来越幸福,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是历史的必然。生活是课程的外延,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能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生动起来。

三、生活化品德课堂构建要与社会生活相对接

《品德与社会》课程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良好习惯的、有个性的、社会化的人。

生活的范围是十分广阔的,而个人的生活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必然会超出师生的生活范围,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包括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中国的、外国的。有了互联网技术的支持,社会生活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为我们所用。因此,教师应围绕课程的计划、目标、内容去社会的宝库里选择有关的资源,拓展、挖掘、升华主题,这样品德课就会常上常新,深受学生喜欢。

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一课《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学其中“被掠走的中国国宝”的内容时,教师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先向学生简述圆明园的原貌,再让学生看课前剪辑的视频《圆明园》,直观地展现了万园之园的毁灭过程,令人痛心疾首,接下来目睹那幅有名的“时局图——不言而喻”。然后教师请学生谈感受,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屈辱,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产生浓浓的爱国情。最后,教师讲述圆明园的国宝流失海外的几则最新消息,更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上述教学,教师引领学生回到那难忘的岁月,思考民族的历史,总结惨痛的教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使之将爱国热情化作学习的动力。学生聚精会神地看,全神贯注地听,课上到他们的心里去了。品德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品德课的价值和意义。

又如,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的山和水》的第二课《江山多娇》时,教师将学生分组,有长江行摄制组、黄河行摄制组、安徽行摄制组、铜陵行摄制组等,让各组利用互联网收集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展现独特的风土人情,再配上独具个性的背景音乐,并推选一位同学做介绍,最后评出最佳摄制组。课前,请信息技术教师帮助,学习制作幻灯片,解决技术问题。同时,请学生家长介入教学,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并给予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倾听,多一些悦纳,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大有作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品德与社会》课程深深植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的生活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实践证明,学生爱听、爱看、爱学生活化的品德课。因此,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培养出更多对生活态度积极、参与社会能力强及有正义感、责任心、良好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构建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