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途径研究

2019-04-23 09:01赵晓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赵晓霞

[摘 要]文本解读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语文教师可从“博学之,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全方位解读文本,把握原生价值”“以本为本,发掘文本教学价值”“独立阅读为主,教参为辅”四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本文解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课堂教学;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2-0001-02

现代阅读理论强调文本阅读的个性化特点,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亦要求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而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深度与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直接相关。同时,一名语文教师若想较好地把握课堂,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也需要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文本解读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解读文本的能力正在日趋下降。分析可知,大概由两方面原因造成:其一,小学语文教师在各种教育活动的沉重压力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参加活动,容易忽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其二,目前可供语文教师参考的教学辅助资料种类繁多。对教学辅导资料和网络的依赖性使得现在大多数语文教师很难再“赤手空拳”的备课和解读文本了。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对文本客观性或多或少的消解上,换句话说,即语文教师有时会错误或偏差地解读文本,侧重解读内容并判断其价值而忽视了对内容、形式的分析,多元解读变得泛化,较难权衡文本解读多元与一元、内容深与浅之间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下降,将会导致学生真正的阅读过程、直接阅读体验与有效阅读思考的缺失,亦将影响合理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影响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其实,语文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提升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博学之,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一位知名语文特级教师曾自警曰:“自古大师皆务本,从来腐儒事急功。养根俟实铸大器,投机取巧雕小虫。”小学语文教师如果离开了厚实的专业内功和人文素养来谈文本的解读方法和技巧,则与缘木求鱼无异。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只有具备精深且宽阔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厚实且开阔的文学功底和文化视野以及宽厚博大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才有可能高屋建瓴式地鸟瞰文本,深层次地解读文本。这需要语文教师非常博学,既要系统学习语文教学理论,又需广涉文学名家著作,还要畅游文、史、哲、自然科学、艺术等领域,并持续追踪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发展、新动态,不断丰富自身的学识、人文素养,拓宽自身的人文视野及思维方式。只有博学,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才能既立足于文本本身所传达的思想,又能跳出文本去审视其深层次的内涵。以此为基础,教师才能设计出比较有深度和厚度的教学方案,才能在学生阅读时既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又不束缚他们的思维发展。

二、全方位解读文本,把握原生价值

文本不仅是由静态的、单点式的文字,线条式的语言组装成平面式的阅读,更是一汪动态的、立体的、富含作者个性化气质和思想的活水。因此,语文教师在首次阅读文本时须精读深思,咀嚼涵泳,用心和文本沟通,设身处地地从创作者角度思考,尽可能地与作者共鸣,以求获得“高山流水”或“柳暗花明”之感悟。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掺杂质地去感知文本。即先将教学辅助参考书摒弃,以避免条条框框的束缚,并搁置自己的经历和认识,用新鲜、平静的心态触摸文本,深入文本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以达到与其交流情感、碰撞思维的目的。其次,教师要从不同层面和维度观照文本,以求全方位解读文本,并辩证地分析处理文本中多重意义间的关系。文本往往传达多重意义:一是作者试图表达的本意;二是客观或社会意义,是文本在传承过程中携带的特定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文本阅读者所感受到的个性化意义,“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这个意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多元化、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及创造性地阅读,就是以文本的多重意义为基础提出来的。理论上理解这一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具体解读作品和阅读教学时如何处理好文本传达的多重意义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如何辩证权衡文本解读多元与一元、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过分强调客观理解文本或读者个性化理解均会造成正确阅读行为的扭曲,进而可能会造成非正常的阅读教学和文本解读。

三、以本为本,发掘文本教学价值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同于一般的理解性或欣赏性阅读,解读文本更偏向于教学性阅读,即以教学目的为主要因素而对教材进行解读。因此,教师还要能够发掘出文本原生价值外更丰富的教学价值,并以此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文本。要做到深入发掘文本教学价值,教师再次阅读文本时须回归教师的本身角色,将文本视为最佳教材,准确提炼文中的教学知识点,创造性地解读本文;要以课程标准为目标,筛选提炼文本中具有教学价值的信息并适度重新组合加工,从而设计出适合于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学生之间可相互讨论的课堂教学内容;要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为最佳教学切入点,或探索文本解读新视角和新途径,或探寻文本解读新方式和新问题,形成新的教学思路,在保证优质高效的閱读教学的基础上力争超越相关教材。

四、独立阅读为主,教参为辅

目前的小学课堂,教师人手一本教参辅导书成为普遍现象。虽然教参辅导书将教材文本解读得详细而全面,但是绝不能取代语文教师独立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师当以独立阅读为主。语文教师应当注意自己阅读文本时的初次体验,将自己视为一个普通读者,渐渐深入文本中,反复咀嚼、领会创作者意图,不断思考以欣赏文本所表达的佳妙之音,这种阅读体验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极具意义。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地避免将教参辅导书的见解或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见解强行灌输给学生,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储备出发,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语文教师要想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并有效调控课堂氛围,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去感受。

文本阅读属于个性化行为。文本阅读者由于知识储备量、生活阅历、性格兴趣等存在不同,因此对文本的阅读体验亦不同,且个性化极强。教参辅导书对文本的认识仅代表编者的阅读体验,更有甚者还存在着借鉴其他出版社的情况,因此解读并不是唯一权威,更无法使文本阅读者体验到步步深入的过程。比如,《劳动的开端》一文在教参辅导书中仅提到课文反映了旧时代煤矿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权贵阶层对穷人的欺辱的黑暗现实,除此之外,笔者阅读时还感受到了文中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若语文教师初读课文前便参考辅导书,那么他对文本的独特阅读体验往往就会被封杀,更不要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了。比如,诗仙李白游黄鹤楼时被眼前奇景深迷,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却见崔颢的《黄鹤楼》,喜爱至极,赞叹不已,自己想写时却已无法跳出《黄鹤楼》的诗境,于是弃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当然,教参辅导书也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的重要参考,能够避免个人见解存在疏漏的情况,适当借鉴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解读文本的能力彰显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功底、人文素养。只有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我们才能期待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才能期待阅读教学硕果累累。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晓红.优化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实践探讨[J].新课程(中),2017(3).

[2] 徐欣.涵泳文字 解密文本——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5):49-52.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个性化阅读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