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摘 要]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生活素材创设情境,通过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深入学习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解决问题;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2-0040-01
数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更是学生适应社会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本领。因此,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认知的丰富、经验的积累、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有很多,如设计开放性问题就是一种有益的实践。通过开放题的训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数学学习充满魅力。
例如,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设计这样一道开放性问题:“亭湖小学三年级有6个班,平均每班有42人。五年级有7个班,平均每班有41人。六年级有9个班,平均每班38人。请提出不同的三步计算的问题,并解答。”学生根据近阶段学习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三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甚至,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三个年级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当然,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让学生在思考后解读题中“请提出不同的三步计算的问题,并解答”的意思,使学生明白这个问题不符合题意。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解题经验,而且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思考分析、实践探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创设学生非常熟悉的且具有较强生活味的“分苹果”情境:“羊妈妈准备把24个苹果分给美羊羊、喜羊羊和懒羊羊。不过,羊妈妈出了一道题给羊羊们,要求它们按照自己选择的分数去拿蘋果。每一只小羊只能拿自己选择的分数所对应的苹果,即分别是24个苹果的1/3、2/6、3/9、4/12、5/15、6/18、7/21、8/24。美羊羊选了1/3,喜羊羊选了4/12。而懒羊羊却大声地说:‘你们真笨,为什么不去选那些更大的数?我就选8/24……”“同学们,看完动画、听完故事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有的学生认为懒羊羊的话好像有道理,有的学生则认为“懒羊羊是大笨蛋,羊妈妈实际上给它们的选择是一样的,都是8个苹果”。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把24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用圆表示,那么其中的1/3、4/12、8/24分别是多少呢?”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动手实践,先在圆上表示出1/3、4/12、8/24,再涂上颜色。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表示这三个分数的涂色部分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这三个分数是一样大的。这里,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创设羊妈妈“分苹果”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营造了促思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创设试练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也是培养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从而促进认知系统的顺利建构。
例如,在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一组习题,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使学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宏达公司,运来一批铝合金条,准备制作同样的窗户,12个窗户用了300米。照这样计算,做43个窗户需要铝合金材料多少米?有750米的铝合金,可以做多少个窗户?
(2)宏达公司,运来一批铝合金条,准备制作同样的窗户。如果每个窗户用25米,可以做12个窗户。如果每一个窗户用30米,那么这批材料能做多少个窗户?如果要做15个窗户,每个窗户需要材料多少米?
设计这组习题旨在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分析与思考,把握归一问题、归总问题之间的差异,从而明晰问题的基本特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生活素材,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探究问题,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