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庆 田拥军
摘 要 校企协同育人共建高职院校“工匠文化”是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必然选择。校企“双重主体”要以“工匠文化”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找准载体,精准施策,共建工匠物质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工匠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2.004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raftsman Culture" Strategy Research
HUANG Guoqing, TIAN Yongjun
(Hu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104)
Abstract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colleges to build "craftsman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o deepen teaching fusion,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Between "double subject" to "craftsman culture" lea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for the carrier, precise countermeasures, build the craftsman culture, behavior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goal.
Key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raftsman culture
新形势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人才是根本。高职院校要为国家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做了许多工作,但效果还不十分理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还不能完全适应,究其原因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张皮,明显脱节。校园文化是一種学习文化、教育文化,塑造人、熏陶人、培育人是其追求的目标;而企业文化是一种工业生产文化、经营性文化,管理人、约束人并创造最大利润是其追求的目标。虽然两种文化追求的目标有差异,但是,两种文化要塑造的对象却具有同一性,因此,两种文化既要保留好自己的优秀传统,又要发展双方文化中的共通点,找到某个契合点,而“工匠文化”就是两者的契合点。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培养目标上有着一致性,即是为企业输送合格优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就要不断地同构,在价值取向、行为特征、制度规范、环境营造等方面相通相融,共同形成育人合力。[1]目前在全社会工匠精神明显不足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如何与企业合作共建“工匠文化”,校企文化如何融通,是推进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职教育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言势在必行。
1 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工匠文化”的重要意义
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对职业学校发展提出了要求,强调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教育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支撑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主动服务动能转化和产业升级,推动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助力中国制造2025 。[2]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工匠文化”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1)是推进高校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必须与自己的类型相匹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会做人”方面强调很多,凸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学会做事”方面涉及较少,“工匠文化”元素明显不足。另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学生的职业精神缺失,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校企共建“工匠文化”,并且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工匠文化”中的专业专注、敬业精业、追求完美极致,有利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及早向职业人转变。
(2)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需要。目前,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不足,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尤其是与高职院校联手培养人才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如果企业只是一味关心如何取得现时利益以及经济利润的最大化,那是短视的表现。政府有必要引导和从政策资金上支持企业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参与到高职院校办学中去。企业也要关注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自己企业发展的需求,人员与岗位是否吻合的问题。这样,企业才会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人才培养之中来,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强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更需要将优秀的“工匠文化”主动“引进来”,实现校企合作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利益相关转向精神相通,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3)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形成自身的特色和竞争力的需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可促进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寻求到提高自身软实力的文化元素,不断完善自身的院校精神,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建设之路并提升办学水平与实力,形成自己的院校文化特色,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就企业而言,校企文化融通共建校园“工匠文化”有利于企业获得自身发展需要的真正的人才,毕业生能更好更快适应岗位需求,有利于企业节约新员工的培训费用。大量敬业精业的员工的存在,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 校企共建高职院校校园“工匠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2.1 转变观念,以“工匠文化”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高职院校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 [3]就高职院校而言,必须转变观念,根据学校开设专业的特点,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工匠文化”。文化建設上,高职院校要善于继承、融合校企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更要汲取企业文化中的先进理念,回归人才培养的初心,立德树人,从过去一味强调培养技术技能转向育人的成效上来。要将工匠文化融入治校方略和价值导向中,营造校园“工匠文化”,崇尚和践行工匠精神,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发展观和质量观。而企业在校企深度合作中也得逐步形成“投资于人”的长远眼光和共识,与合作学校共同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工匠文化育人体系,推动工匠文化成为高职院校师生校园文化的主流,将知识教育、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2.2 校企“双重主体”共同加强“工匠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
校企共建高职院校校园“工匠文化”,不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某个或某些合作企业的工业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校企文化的双向融合与对接。需要校企双方携手合作,统筹研究和运作,加强顶层设计,才能保证工匠文化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需要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和经济投入,关切到校企双方的利益,在工匠制度文化上找到平衡点,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等。
首先,宏观设计上,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要转变观念,树立“双重主体”共同育人的意识,紧跟产业变革的步伐,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强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寻求协同育人有效模式。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关的机构、形成相关决策层,从学校宏观层面谋划、研究、制定校园“工匠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设计校企文化相融合、相对接的管理制度,制订院校物质文化、管理文化、竞赛文化等维度对接的方案和措施,全面监控的校园“工匠文化”建设系统。具体工作由各二级学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职能部门执行完成。各二级学院成立由院领导、专业带头人、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工匠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依据学校专业特色、对接企业的特色,制定以“工匠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总纲,并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指导。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学校宏观层面的竞赛、社团活动等工作。其次,育人模式上,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通过共建校内外实训设施和基地,办“校中厂”或“厂中校”,使校企双元制培育人才成为现实。许多以理工为主的高职院校实行“1 + 2”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年在学校专业学习,两年的“厂中校”(即企业)顶岗学习。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让双方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协同育人、实现双赢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培育工匠文化的指标体系,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直接融入工匠文化,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工匠文化,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育,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试点并推广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同明确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甚至在招生和培养上长期稳定合作,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最后,对企业而言,认识到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之后,才可能自觉投身人才培育全过程,协同推进产教融合工作,着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业文化素养和水平。
2.3 找准载体,精准施策,校企共建工匠物质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
(1)工匠物质文化建设。校企共建“工匠文化”,要倡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通过直观的、可感受的载体,实现文化理念具体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推进工匠文化进校园、进课堂,高职院校从教室、实验室,到校园景观环境要体现企业的文化元素和理念,充分利用仿真中心、实验实训中心等校企合作基地,使学生处于工匠精神文化氛围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真正实现认识工匠、走近工匠、成为工匠的教育目的。例如,借助电子屏、校报、宣传栏、广播等平台,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发挥“工匠文化”的引领作用。
(2)工匠管理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应该从制度建设入手推进管理工作上台阶。校企一体化育人的机制体制形成之后,将“工匠文化”引入日常管理制度、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之中。第一,日常管理向内涵发展努力,既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又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下大力气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通过校园技能节、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激励师生共同进步,向大国工匠迈进。一方面,高职院校从制度上对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的教师予以重奖,使练就技艺、你追我赶、追求卓越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竞赛,获得精神与物质奖励,自然而然明确学习提升的方向。第二,高职院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要逐步健全。建立相关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制度,既学习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又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经验,然后融入到学校的管理教育之中,制定学生行为规范要求,才能确保制度文化建设对接企业。学生从入学开始,尽可能早一些让他们熟悉相关专业生产全部流程,了解并认同企业职工的行为规范和制度要求。在校企合作育人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德技并修。用“工匠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习的使命感,崇尚劳动、敬业精业、敢于创新,精神上有追求,行为上有方向。校企深度合作中,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到自身与企业职工还有哪些差距,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向职业人靠拢。第三,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及优秀工匠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甚至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考试考核等具体方案。特别是一些实习实训课程要更多参考企业用人要求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造能力等等。
(3)工匠行为文化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行为层面上,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强调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结合,关注职业道德认知与职业道德实践相统一,追求“知”与“行”相互转化、融合和促进。在实训和顶岗实习环节,通过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的现场教学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做事,练就技艺;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做人,明白为人的道理。通过全方位育人,学生的职业操守和工匠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另外,学徒制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培养路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已在一些省份几百所职业院校进行试点,在推进校企共建校园“工匠文化”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企业对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参与度提高了,不管是出于主动或者被动,校企合作进一步加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深,校企文化进一步融合。部分合作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之中,甚至办有“厂中校”,有了许多实质性投入,企业也承担了一定教学任务。一些试点院校组建了校企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共同负责学徒培养,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和经济社会需要。
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共建“工匠文化”,不仅需要参与双方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等职能部门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完善支持激励政策等,还需要在全社会倡导“工匠文化”的良好氛围。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工匠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XJK17CZY050)
参考文献
[1] 朱传福,黄延平.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错位、重构与对接[J].职教论坛,2018(1):158-162.
[2] 陈宝生: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EB/OL].2017-02-07. http://www.edu.cn/edu/jiao_yu_bu/jiang/201702/t20170207_1486694.shtml.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J].中国民族教育,2017(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