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莉
摘 要 针对现实中长期存在的写作心理这一凸显论题,从积极心理学视阈出发,围绕写作主体探讨养成积极的写作心理的策略,以期发挥写作主体的能动性,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写作心理问题。
关键词 积极心理 写作心理 不良心理 三段式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1.027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position that writing psychology exists in re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t explores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positive writing psychology around the subject of writing, in order to exert the initiative of the writing subject and solve the writ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 existing in reality.
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writing psychology; bad psychology; three-stage
0 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视阈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新兴学科,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1][2]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析写作心理的角度,对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心理进行剖析,以求让教师转变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此外,通过积极心理学对写作主体的心理进行影响,让写作主体逐步起建立写作的主观幸福感,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積极心理学
1998年,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首先倡议并定位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随后在2000年,其与米哈伊·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正式提出来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3]积极心理学与本世纪初期发展迅猛,矛头直指消极心理学模式,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号召:“积极心理学要扮演新的历史使命,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幸福、儿童健康发展、家庭和谐美满、社会积极阳光”。[4]我国学者将其界定为“利用传统心理学较为完备和高效的方法策略与试验手段,用以研究人类优点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5]
1.2 写作心理
写作心理通常定义为写作的需要、动机、能力和气质等,其中写作动机是主因,决定这写作主体的意念、行为,以及情感的趋势和倾向。[6][7]
写作与心理学相联系,最早可追溯到学者Alexander Bain(1818-1903)。Bain在《英语作文和修辞》(English Composition,1866)书中根据联系心理学的规律,对言语修辞手法作了分类。写作心理研究旨在揭示人们在写作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和写作心理规律。[8]写作心理活动是一个有机、动态、层次化的庞大运动系统。“有机”是指主体的知识、感知、意志、记忆、思维、个性等相互作用,导致写作心理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动态”是指写作主体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地域所表现出的写作心理的变化;“层次化”是指由于主体的经历、知觉、观察的的深度等在写作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层次性。
1.3 积极写作心理
积极写作心理是指将积极心理学与写作心理有机结合,目的是营造一个愉悦、舒畅、信服的写作心理过程,让主体享受、乐于写作过程。[9]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培养积极写作心理,应该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方面,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写作心理辅导,平等看待每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内心已形成写作失败的想象和记忆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介入面批或面谈,找准学生写作的闪亮点,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不断积累积极向上的写作情绪和情感。另一方面,学生要自我克服三种不良心理,即“闻作色变”的畏惧心理、完成任务式的应付心理和能拖则拖的拖沓心理。
2 不良的写作心理表征
1965年,美国的罗曼(Rohman)提出了写作过程阶段论,将写作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写作前(prewriting),(2)写作(writing),(3)改写(rewriting)。这种“三段式”的写作过程划分,为写作过程定下了基本的框架,研究者基于“三段式”提出了“四个步骤”、“五个程序”等线性模式。写作心理表征离不开对写作过程的研究,研究者对写作过程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认知观点、表达观点和社会观点。[7]认知观点认为写作的根源是个体的心理结构和表征,然而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表征都不成熟,创作的内容缺少主线。表达观点则强调写作需要反映真实、自然、深层次的内涵,然而写作和心理治疗一样,需要尽量地搜集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社会观点将主体视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强调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待写作。[10]
对于学生而言,写作过程研究的三种观点都有其难度,导致在写作过程的“三段式”各阶段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写作心理。本文从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三个阶段对写作主体的写作心理进行分析。
2.1 写作前的恐惧心理
主体的恐惧心理一般是受到了特殊事件或压力的威胁时产生,它与未能满足诉求、意识到某种失败的可能性相有关。写作前恐惧心理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主体的情绪和思绪,不利于写作思路的打开。然而,因为恐惧心理的产生,泯灭了写作热情,也阻碍想象力的发挥,对于写作前整体构思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样就产生了恶性循环,越恐惧写作越写不好,越写不好就越恐惧。
2.2 写作中的定势心理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 ,指心理上的一种“定向趋势”, 是由已有知识、经验、习惯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并且对以后的认知、思路、情感等心理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主体在写作中难免陷入惯性思维,有利的思维定势,便于主体写作,但如果是不利的思维,一旦形成习惯,走出不利思路的难度就很大,采取有利思路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小。如果在写作中形成定势心理,用固定的思路和习惯进行创作,将会不利于学生解决新问题,限制写作思路的打开。
2.3 写作后的应付心理
应付心理是指主体为了完成交代的任务而活动的心理,这种心理的主体往往是被动的,缺少情感,对事物不会存在有利的促进作用。写作后的应付心理是指在写作结束后,写作主体并不会对其进行修改,对写作结果的好坏无所谓,不求创作出好的作品。这种应付心理的产生原因就是写作者的写作动机不强。
3 积极写作心理的培养路径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为了抵制不良的写作心理,培养积极写作心理,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从写作过程“三段式”的各个阶段进行介入引导。
3.1 写作前——创建积极的情境,培养主体的积极写作心态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并了解生活,体验并察觉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并挖掘深层次根源,激发写作欲望。” [11]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是要求尽可能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有个性地表达,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愉悦、舒坦的写作空间,即培养学生积极写作心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熟悉社会生活、思考回味人生百态,同时需将兴趣点、关注点、侧重点落脚到人性美好、家庭和睦、社会公平的“基本面”上,更多的从正面的积极心态看待社会、思考人生,这样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就会得到提高,以积极向上的心理全面看待社会。
3.2 写作中——灵活融合多法,引导主体享受写作的过程
研究表明写作其实是人们向外界表达感受、态度和观点,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一种途径。这些对外在环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与主体能力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如何在写作过程中正确地、恰如其分地、完整地表达主体观点,这要求主体运用技巧使有自助能力的个体强化积极想象,超越自身的狭隘、恐惧等写作过程中的不利心态,从而改进行为和写作结果。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场合点评和鼓励大多数学生,对学生的创作要发自内心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心灵的真善美,消除对作文教学的厌烦心理,采取学生相互“寻找作文闪亮点”的活动,也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的写作心理。
3.3 写作后——坚持激励评价,构建主体积极的心理记忆
写作是学生思维态度的外在表现,教师尊重并欣赏学生的创作成果,就是尊重和欣赏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人格魅力。[12]因此恰当的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对学生写作表现出赞美、信任和期待,是激励学生积极写作的一种无形能量,它能改变学生的行为,使其感觉获得了大家的支持,进而增强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大家的期待,以避免失望。坚持激励评价,要积极的表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同样,要耐心的疏导和勉励学生一时的疏忽和不足。学生每次创作后,无论写作成果的好坏,都能享受到教师的宽容或赞美,这种美好、积极的体验与回忆,便能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写作。
4 结语
积极心理学在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视,它对写作主体在写作的全过程的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让恐惧心理、定势心理和应付心理得到缓和,通过对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促进写作主体产生积极写作心理,从而提高写作兴趣,最终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87.
[2]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3] 孔丹华.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5.
[4] 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129-132.
[5]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6] 王占.中学生写作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3).
[7] 刘如平.西方写作心理研究及教育实践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9(1):42-49.
[8] 周泓,张庆林.近二十年国内写作心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26(4):690-693.
[9] Vipond,D.Writingand Psychology[M].Westport,Conn.:Praeger,1993.
[10] 罗峥,郭德俊.写作心理学理论研究概况[J].心理学探新,2000.20(3):12-15.
[11] 顾助东.写作课堂上应用积极心理学原理[J].教育,2014(15):51-51.
[12] 陈睿,阮榕榕.基于積极心理学视角下英语口语高效课堂的构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8):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