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活动设计(人教版)

2019-04-20 02:22魏少华
地理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综合思维合作探究

摘 要:文章主要根据课标要求,对“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的活动探究优化设计,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启发教学,培养学生的地图素养和空间素养,提高学生的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区际联系;综合思维;合作探究

本课时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由“塔里木盆地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三部分组成。本课时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并配套设计四个活动内容:①读中国地形图、塔里木盆地地形图及塔里木盆地位置示意图,判读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并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②结合教材活动题及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图,分析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特点,进一步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③读塔里木的沙漠公路材料、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图及西气东输线路图等图文材料,了解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概况,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④课外活动:探究长泰水调往厦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本课时“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中考的高频考点,除考查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外,更侧重考查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组织教学时以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启发的形式完成教学,开展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落实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活动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归纳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并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

【活动内容】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我国塔里木盆地惊现‘海洋,水源来自沙漠?”视频,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观看视频。第一问:思考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沙漠广布的原因。第二问: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为何惊现“海洋”,这些水资源来源于哪里?视频结束后,随机提问学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中国地形图、塔里木盆地地形图及塔里木盆地位置示意图,探讨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并构建思维导图(图2)。最后,教师应用希沃传屏软件将各个小组的思维导图展示到白板,并当堂评价。

【重点知识】 掌握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征;掌握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塔里木盆地的海陆位置和地形决定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而其气候特征决定塔里木盆地的河流主要为内流河,且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加上塔里木盆地的地形特征。所以,河流从盆地四周流向中部,绿洲分布在水资源较充足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

【活动过程】通过“我国塔里木盆地惊现‘海洋,水源来自沙漠?”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学生印象中塔里木盆地是极干旱的地区,为什么会惊现“海洋”?紧接着提出两大问题引发学生探讨、思考,以6个学生为一组结合课本图文材料进行讨论,并要求小组构建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的思维导图,最后,应用希沃白板软件展示各小组的作品,当堂评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图素养、空间素养及综合思维能力,最后的当堂评价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活动主题2:结合教材活动题分析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活动内容】通过活动主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到绿洲主要分布在水源较丰富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在此基础上,引出在塔里木盆地的人们主要生活在哪里?那里的城镇、交通线如何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材P80活动题第一、二两题,并构建水源、绿洲、城镇及交通的联系图(图3),请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补充,也可以提出疑问,请同学解答,设计相应的积分制。

【重点知识】掌握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水源、绿洲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过程】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教材的活动题,首先结合图文材料判断绿洲、城镇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等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后通过构建联系图归纳出塔里木盆地城镇分布靠近绿洲,綠洲主要分布在水源较丰富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而交通线主要连接各个城镇呈环状分布。该活动题前两个问题以递进的形式,由现象到原因逐层展开,学生自主读图、探究,问题设计主要围绕人地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掌握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课上请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进行提疑,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专注力;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竞赛、加分等形式,激励学生踊跃回答,启迪智慧,加深理解;对学生解释比较模糊的知识点或难点,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释疑解惑。

活动主题3:结合有关西气东输线路的图文材料,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活动内容】通过教材P80活动题第一、二两题的探讨,学生知道了交通线主要沿城镇分布,连接着各个城镇,呈环形分布。在此,提出活动题第三题,为什么有两条公路分布在盆地内部,且横贯塔克拉玛干沙漠?引起学生种种猜测,从而过渡到“油气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8.19,了解到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特点,且东部经济发展快,出现资源短缺问题,导出“西气东输工程”。

结合教材P82活动题的图文材料,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两大组,扮演两大工程队,分别负责一、二线工程的施工,首先汇报所负责工程的起点和终点、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及地形区,并完成表1。在此教师补充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后,东部和西部所取得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及天然气相比较其他能源(煤、石油)的环境效益优势等相关资料,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要进行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在开发过程中如何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什么要重视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并请小组代表发言,同一大组学生可以补充,另一大组学生也可以提出疑问,请同学解答,设计相应的积分制。

【重点知识】读图8.19说出西气东输一、二工程线的基本概况;掌握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意义;了解资源开发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通过提问“为什么有两条公路分布在盆地内部,且横贯塔克拉玛干沙漠?”,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扮演西气东输工程队,探讨施工概况、意义及施工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并通过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自主讨论,培养学生读图文获取信息、归纳分析的能力,提高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课外活动:探究长泰水调往厦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活动内容】 请学生课后查阅长泰、厦门水资源概况,调水工程实施的原因、实施注意事项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等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归纳长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厦门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调水工程实施对长泰、厦门的意义,工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并提交报告。

【重点知识】 通过对课外研究的学习,学会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活动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去图书馆、水利局查阅长泰、厦门水资源的相关资料,并举一反三,应用西气东输工程的学习方法,把长泰、厦门的水资源概况、原因、工程开发及意义等整理成报告。本部分活动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观念及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小结:此活动探究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符合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情景式、启发式及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②活动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合作探究、提疑、竞赛等手段,激励学生学习,重视读图析图,培养地理思维,凸显学科特色;③教学过程层层递进,倡导问题探究,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思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逻辑性强,可操作性强;④注重区域认知,遵循人地主线,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采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進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同时有利于综合思维及归纳能力的培养;⑤课外拓展活动长泰水调往厦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更体现学生学以致用的新课程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人地观念。

参考文献:

[1] 郇丽娟.“聚落”学习活动优化设计[J].地理教育,2018(11):18-19.

[2] 魏少华,姚秀元.“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活动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8(09):15-16.

[3] 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地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02)29-34.

[4]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地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0):98-109.

猜你喜欢
综合思维合作探究
漫溯学生思维之湖,科学导航促思启智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中西文化差别之源:大小关系相反的时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