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县农村大量优质中小学教师向县城流动,不合理的教师流动使原本尖锐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要实现我县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需要从教师、学校和政府三个层面共同努力,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引导并促进城乡之间教师的双向流动,激发学校师资队伍的活力,从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现状;对策
当前,我县教师流动存在着单向流失比较严重,它们已影响到本县内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及义务教育均衡水平。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积极寻求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策。
一、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现状及原因
(一)我县当前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现状
目前,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的问题非常严重。近几年,农村小学和农村初中的专任教师流出相对突出,主要是优质师资个体由条件差的农村学校流向条件好的学校,甚至大部分由薄弱学校向发达的县城学校自发流动的一种顺向流动形式。造成了我县范围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的师资配置,严重制约了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造成我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原因
1.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薪酬待遇较低
随着现代经济高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状况不均衡,我国教育经费在城乡之间投入存在差别。农村教师经济地位不断下降,而外出农民工收入大大超过了教师,导致农村教师地位在市场经济面前开始衰退。甚至一些地方出现欠发教师工资现象,农村教师待遇很难改善。农村许多优秀教师不满意这种状况而大量流向县城或发达地区,正是由于待遇和地位的差异使一些优秀教师纷纷向外流动。
2.校际之间的工作环境差距未缩
我县部分乡村学校基本撤并到乡镇,个别村也很难保留一所完全小学。但是,就是这样的情况,乡村教师也是相对紧缺。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意去支教,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县城学校硬件丰厚、软件设备齐全。农村学校信息闭塞,设施落后。这种城乡差距导致了许多优秀教师不愿去条件差的农村学校。即使参加支教的青年教师,也是为了晋升职称,形式主义大于实际意义,起不到真正的支教作用。目前在我县,选拔教师也倾向于县城,一些青年教师经过几年的锻炼,刚成为骨干就被选拔调走,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但另一方面,县城教师很难向农村流动,造成了农村优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很难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需要。
3.乡村许多教师工作量大,心理负担重
乡村教育的对象虽然是农村学生,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乡村教师除每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外,还要从生活上去关心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仅需要知识,更多地需要关爱和关心。这就造成了农村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但是,很多时候,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另外,农村教师的工作重复多、周期长,因此,他们工作繁重,心理负担重。相比较而言,县城教师较多,每个教师上一门学科,但是在乡村学校,教师多跨级、跨科教学,甚至还有复式教学。城乡教师水平差异大,名师、骨干教师比例不合理。农村教师严重薄弱已成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之一。同时,由于农村大多数家长长期在外打工,他们对孩子缺少关爱和教育,同教师互动少,对教育教学和孩子缺乏了解,农村教师很多时候孤掌难鸣。
二、乡村教师流动支教应对策略
(一)当地政府应加大投资,提高教师待遇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政府重视面子工程,宁可把钱花在领导接待和一些场所的修饰上,而不愿花在发展教育,提高教学水平上。因此,我们应该为乡村支教流动教师实行补助政策,大力宣传和积极鼓励县城教师到乡村支教。在政策编制上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二)制定相关政策,促使教师合理流动支教
教育主管部门在管理教师方面制定合理政策,明确我县城乡教师流动支教的权利和义务、流动支教的補助和时间,从而确保县域内教师流动支教的稳定和有效。根据我县教育现状,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在教师支教上应该优先保障解决教师职称、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从而使支教教师能够上下流动顺畅,能够既来之则安之,愿意安心留在乡村任教。
综上所述,我县乡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支教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缺乏可靠的政策支持和管理、观念的滞后,问题还是很多。为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更多的优质教育带到农村,需要经营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通力合作,在广泛调研和征求一线教师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适合我县教师流动支教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宣传,认真实施,从而解决问题,为我县教育均衡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黄树生.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1(7).
[2]曾建能.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路径[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注:此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S[2018]GHB0576。
作者简介:伏庭俊,男,甘肃省白银市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