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小娥
摘 要:以心理社团为载体,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初中生的社交能力。研究发现,学生在社交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社交能力;实践研究
一、问题提出
1.基于初中生社交智力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社会交往初步练习场所,学校给学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锻炼时机。如果初中生能成功跨越这个阶段,学会社会交往技能,就可以为将来的社会生活作充分的准备。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同学的孤立,不能很好地发展同伴关系,那么他们很可能形成孤僻、自闭的性格。心理社团作为学生社会交往的场所,每个星期给了他们大量锻炼的机会。社团成员通过有趣的游戏交往,可以在轻松的氛围学会与人接触,与人沟通,与人交流。
2.基于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对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开展的重要子课题
社交能力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内容。我们把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当研究的重点。心理社团成员有29位学生,通过分组和小组学习,学生独立组织和开展每周的社团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有效地锻炼社交能力。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初一、初二学生,共29位,其中有7位同学是由班主任根据该生平时在班级的人际交往不佳挑选出来,而本人并不知情,其余成员则是自愿参加。本研究意在探索在参与了一个学期的心理社团活动后,学生的社交能力变化,特别是特殊学生的变化。
2.研究工具和研究程序
本研究利用班主任观察,研究者访谈学生,筛选出人际交往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学生的社团收获感想进行后期实践研究效果测量。
三、研究过程
1.提前联系班主任提名社交困难学生,成立心理社团
育贤实验学校在第四周前筹备社团工作,整个初中部会分为40多个社团。学生经过自愿报名,老师会根据报名情况统筹并调整人数。鉴于本研究需要重点研究社交困难的学生,所以私下和班主任联系,提名社交困难学生,并统筹安排这几个学生到心理社团。由于本研究希望在自然情况下进行,所以并不告知被提名学生,以免实践研究效果受到影响;同时可以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不让其他人知道他们是经过特殊提名过来的。
2.以心理社团为载体,学生两两合作,主持每周的社团活动
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在初一初二开设社团课程,以学生自愿报名为主,经过统筹协调,社团课在周三下午4点05分开始到5点15分结束。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社团每周由两位学生独立开展社团活动。学生可以选择分享一本书,一部电影,带领一个游戏,自由组合并提前一个星期准备。社团成员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方式,每个人都精心策划、组织活动。每周活动的最后,由主持人总结活动心得,其次由成员发表感想,最后由心理老师给出组织活动的建议。由于每个人都经历过或者即将要经历独立领导一个活动,每个人都听得非常认真。
3.期末考核问卷调查《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谈谈本学期在心理社团的收获
在学期末的最后一节课社团考核课,首先对社团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完成《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其次由学生写出一学期以来在心理社团的收获。
大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收获了友谊,学会了如何交朋友,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组织和领导社团成员开展活动等。
四、统计数据
在期末社团考核的课程上,学生填写了《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并书面提交了一份在心理社团的收获和感受。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的解释:如果总分在15~28分,说明受测者在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严重困扰。由图1可看出,有4人的总分大于15分,对这4人的进一步统计分析数据见图2。
由图2折线1显示受测者在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折线2显示出受测者在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折线3显示出受测者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折线4显示出受测者同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得分如果大于5分,说明受测者在这方面困扰严重。由图2可看出,这4位同学在交际交友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困扰。有两位同学在四个方面都存在严重困扰。
社团成员的心得感受如下:
“在心理社让我学到了更多的课外知识,交到了更多的朋友,在这里能让我放松心情大胆地玩。每节课各式各样的活动能让我更大胆地展示自我。
特别是我主持的那节课。那节课让我的组织能力有所提高,面对多人的场合也不再害怕。心理社是我在学校可以放松的地方,总能让我抛开所有,专心专注地在此放松玩耍……”
以上是一个学生的完整感想,以下是零散摘取学生社团的感想:
“在心理社团课,我玩得很开心,也学到了很多,交到很多朋友”;“同时还使我面对生人时,不会感到太陌生,太害羞”;“在心理社团课里,学到的东西也不少,学会了宽容他人,学会如何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成功,同学们的合作使课堂更加有序而又不失活跃,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
五、讨论
以社团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初中生社交智力。每周一次的心理社团中,学生两两自发策划和组织活动。在策划过程中组织者之间有讨论和交流。这种互动讨论和交流有效地提供了学生练习社交智力的平台。很多学生在感想中提到,在心理社团上交到了很多朋友,也慢慢地学会和陌生人相处,学会了如何去合作,不再像以前那样独来独往,更加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并纷纷表示希望再有一次的活动组织机会等。
从图一的数据看出,总分大于等于15分的学生只有4位。社团课开始前,被班主任提名的“特殊”学生有9位学生。这9位学生在班上容易被孤立,不受同学欢迎,人际交往困难。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社团活动以后,他们的变化明显很大。有些成员在开始阶段我行我素,窃窃私语特别多,不积极参加活动,和不熟悉的同学零交流。在社团后期阶段,这些同学能够服从和配合主持人参与活动,并主动约束自己,与身边成员的交流逐渐增加,也逐渐熟悉。整个社团形成了一个大家庭,所有成员在这个大家庭里,互相尊重,愉快交流,共同进步。
六、不足与展望
首先,由于没有前后测的数据对比,学生改变的量化数据不明显,后期应该搜集更多学生前后测变化的依据。其次,没有控制额外变量,不能说明学生的改变只来源于社团活动。因为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改变是来自综合因素。再次,完全由学生组织的活动比较粗糙,时间把控和控场上显得不足。后期应该加入老师更多的具体指导。最后,由于后期对成员变化的跟踪不足,没有做长期跟踪,记录学生纵向变化。
参考文献
[1]刘茜.成长小组介入初中生偏差行为的实践研究:以YT中学“美丽人生”成长小组为例[J].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评论,2015(Z1):61-77.
[2]陈惠芳.基于生态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2(3):70-72.
[3]夏春燕.促进社交能力發展的儿童游乐设施设计浅析[J]. 大众文艺,2014(21):63-65.
[4]黄雪梅,黄乔.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近中期疗效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6):700-702.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