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宪法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19-04-17 14:41刘政宁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大学生

刘政宁

摘 要: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宪法重大修改的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地让宪法精神抵达人心,让宪法精神开启法治之门,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和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和宪法精神的培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宪法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6-0109-02

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现行宪法在30多年的历程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是我国第五次对宪法进行修改。

一、大学生宪法精神养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青少年对法律、宪法的认识还处于较低层次,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法律就与自己毫无关系。这与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信仰宪法、弘扬宪法的要求相去甚远。在校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宪法普及教育,但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由于课程设置、教学学时分配问题,宪法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宪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占比重极其有限,且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几个学时的理论教学,想要实现对大学生的宪法精神的培育,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二,教师宪法教育教学差强人意。自2006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后,高校法治教育就面临窘境,法律知识课时没有足够的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多侧重于对思想道德相关知识的讲授,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专业法律教育背景和素养,对法律知识不敢讲、不愿讲,讲不好、讲不深,只能是照本宣科,或草草结束,使该部分课程沦为可有可无的陪衬,更别提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到宪法的内核,向学生阐释宪法所包含的现代法治理念和法治价值了。第三,大学生学习宪法敷衍了事,只求考试过关。在校大学生多缺乏法治熏陶与素养,关心关注和学习的重点是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选择性较强,对公共课程大多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宪法意识普遍较低,宪法精神匮乏,法治意识淡薄。

二、新时代大学生宪法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国家根本法中的体现

宪法一直以来都帮助我国社会稳定发展,在当前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宪法一直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仅使得我国社会更加稳定发展,同时也让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为此,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宪法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强调宪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法治体系建设时的最基本一点,同时也是保证中国稳定发展的最重要章程之一。在法律体系上,宪法具有最高地位。

然而在当前,我国很多公民仍旧没有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工作中认识到在法律体系中宪法的最高地位,并且没有认识到宪法自身所具有的法律权威,以及其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忽略了宪法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甚至认为宪法对于中国发展的全局性和稳定性不造成任何影响。但是,宪法一直都是维护党、维护人民共同发展的重要权威,法律同时也是现捍卫人民与党尊严的法律之一,保证宪法能够在当前社会中有效实施,并且不断地从严治法,就是在保证人们的根本利益能够实现。

2018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依宪治国,能够帮助中国社会更加稳定发展,同时也能使得宪法的发展到新的水平,提高宪法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宪法教育和青少年宪法精神自我养成和培育指明了方向。

(二)新时代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宪法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新时代大学生宪法精神的培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能否真正实现,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全体公民是否认识的宪法的重要意义,是否认识到宪法是帮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重要根本,同时也是我国依法治国不可缺少的文献之一。所有在我国生活的公民都应该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以及行动能力,如此才是一名合格的公民。然而,培养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对当前所有的公民开展宪法教育,让所有的公民意识到宪法在国家发展中的中意,并且要求所有公民要尊重宪法、尊重人权、崇尚法治。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特殊组成部分,对其宪法精神的培育具有民主平等意识、主人翁意识的合格公民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宪法精神的培育,使中国公民法律意识能得以大幅提升。

2.新时代大学生宪法精神的培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培育大学生宪法精神时,其主要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责任感,让学生明白其自身对于社会的主体意识,主动参与到公众日常生活,以及针对不同的政治观念进行准确的判断。如果大学生缺少正确政治观念的判断,就会促使大学生无法真正的为我国社会未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当前,我国很多大学生都缺少人权意识、法治意识以及权利与义务意识,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发挥出其独有的优势。而宪法精神培育则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塑造以及自我成长。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民主与自由的意义,以及中国未来能否在国际社会上仍旧保持当前的地位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宪法精神的培育,能使得当代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意义,同时认识到其中的核心内容。大学生只有发展自我主动能力,主动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地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靠拢,才能成为新的、优秀的、为中国发展不断向前的人才。我们必须要通过宪法精神培养这一视角来不断地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的教育目標及教育内容,使得教育的主体可以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更能不断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且自由的发展。要让大学生保持对于宪法和法律的敬畏之心,坚定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成为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法治理念上的准备。

3.新时代大学生宪法精神的培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需求

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或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以及体系,都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目标之一,如果两者缺一,就会促使中国的法治社会难以向前前进。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当今,法治精神以及宪法精神必须要得到全体公民的重视以及弘扬,才能不断地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步伐。为了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各级领导人员以及各级相关人员都必须要始终将宪法精神作为最重要的精神内容之一,并且无论是宪法精神或者法制精神,都需要融入到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将实践与真理相结合,才能促使这一实践内容更加准确发挥,在日常生活中使得实践的内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为当前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专业性人才,树立宪法至上的精神,把弘扬宪法精神作为自己行为的首要行为准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宪法精神培育路径的思考

(一)国家层面:确立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我国宪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总依据,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行为规范,在国家政治法律生活中必须赋予其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这也是保障利用宪法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向前,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福祉方式之一。为了保障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复兴,必须要赋予宪法最高的法律地位,以及让其法律效率不断地在社会中扩大。如果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我们没有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意义,没有运用宪法进行教育宣传活动或者弘扬宪法精神,就会使得宪法的权威难以在当前社会中逐步展开,更使得全体人民都无法认识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挥宪法作用对于其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二)学校层面:提升宪法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进行修订。此次修订凸显了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在教材的第六章围绕我国宪法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等教学内容,大幅度提升宪法教育比重和地位,为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和宪法精神培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法治素养,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相辅相成。

(三)个人层面:学习宪法理论,坚定宪法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宪法法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指明了新时代大学培育宪法精神的努力方向。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塑造、定型的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2018年2月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的讲话.

[2]  习近平.2018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3]  沈壮海,王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研究中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G].2018,(39).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