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艺,丛小玲,李璐寰,邹 霞,江春燕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加强发展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1],急危重症护理是研究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2],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对学生进行各种急救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急救思维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4]。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急危重症护理课程内容多且深,教学中多采用讲授或案例讨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大多沿袭了传统内外科教学中“先查病、再治疗”的临床思维模式,而忽视了“抢救生命第一、边治疗边查病”的急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虽然可以掌握各种常见急危重症急救护理知识点,但是缺乏感性认识,在具体应用方面缺乏急救思维,容易使急救过程流于形式,不具备实际临床情境的紧迫性、多变性、灵活性,与临床实际差别较大,不利于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情景模拟教学是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和管理系统,由被训练者按照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任务,从中锻炼或考查其某方面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5],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急救护理教学中[6-7]。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主要包括院外救治(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医院急诊科救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8],其构成了从患者发病或受伤,经历现场急救和转运、急诊评估、分诊和处理、重症监护和治疗等一个完整的救治链。我院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组尝试在教学中以EMSS环节的多个场景变化来设置临床情景,培养学生构建基本的急救思维路径,从而提高急救思维能力。现以“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救护”教学设计为例汇报如下。
选取我院2016级护理专业4个自然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2个班99名学生为对照组,年龄18~21岁,平均(18.52±2.63)岁;109名学生为实验组,年龄18~21岁,平均(18.55±2.26)岁。两组学生均为女性,均为参加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录取的三年制护理大专生。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教学内容选择“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救护”。对照组沿用传统的讲授法+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即教师讲授(2学时)+案例分析讨论(2学时)。实验组采用基于EMSS的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教师讲授(2学时)+EMSS情景模拟(2学时)。两组学生教学内容、课上学时、任课教师、《急危重症护理》教材[9]均相同。课程组成员集体研究制订本研究的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案例和实施方案。
1.2.1 方案设计(见表1)
表1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救护”EMSS情景模拟教学方案
1.2.2 实施方案(1)课前准备。将实验组学生按照小组间素质均等原则[10]分为11个小组,每组9~10名,并自选1名组长负责组内的学习组织工作。教学团队制订EMSS教学案例,课前1周发放给学习小组。案例为同一患者从院前到院内急诊科,直至转至ICU的过程。要求各小组成员根据各分场景给出的资料信息和思考问题讨论相应救护内容。小组自行设计情节,进行角色分工,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等,准备情景表演内容。课前一天,学生至SimMan模拟实训示教室熟悉环境,完善用物,可以试行模拟彩排。课前3个阶段的案例资料和思考问题见表2。
表2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救护”课前案例资料和思考问题
(2)课上活动。课上教师抽选1组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表演,展示院前急救、院内救护(医院急诊科救护和ICU救护)过程(约60分钟)。教师在学生表演中根据实施情况适时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见表3),以调动学生的急救思维,引导其表现,引导和培养急救思维。观看表演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表演组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讨论和效果点评(约20分钟),主要的讨论内容集中在两方面:①在对这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救护和ICU救护的过程中,急救思维路径和普通临床思维是否有区别?如有区别,在执行具体的救治措施过程中有哪些具体体现?②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医务人员需要的人文素质有哪些特殊要求?讨论汇总意见,各小组发表意见的方式可多样化,如小组代表发言;或者根据讨论结果,针对学生表演中的不足或错误进行补充或者模拟示范等。最后教师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救治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表3 情景表演阶段的引导性问题(参考)
1.3.1 学习成绩考核 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闭卷理论测试,内容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救护”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共20道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满分100分,60分合格,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监考教师当场收回考卷。
1.3.2 急救思维能力 课题组集体研讨,自行设计急救思维能力调查表,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3个维度,共15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方式为“是”或“否”,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0.929。本次内容结束后由笔者发放问卷,两组采用统一指导语,学生匿名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08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0%。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数资料以人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表4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s,分)
表4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s,分)
项目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人数109 99--考试成绩85.09±5.443 78.13±6.251 8.583 0.000
表4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1)。传统的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比较注重对教学内容理论层面的分析和讲解,学习过程相对单调,具体的专科知识技术的实际运用也比较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1-12],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13-14]。EMSS模式下的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从院前到院内救治工作的开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3个环节中教师提出的急救思维问题的引导,递进式进行学习,更能深刻体会施救现场的紧急状态和救治需求,从而深入理解实施各项救护措施的必要性,进而带动对学习更深层次的需求,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EMSS模式下的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熟悉和处理急危重症案例,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表5 两组急救思维能力比较[n(%)]
表5结果显示,在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救护和ICU救护3个阶段,实验组学生的反馈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P<0.01)。首先,情景模拟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场应对能力[15],传统急危重症教学多侧重对理论知识的分析解释,学生学习主要靠逻辑和抽象思维,教学思路易偏向临床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急救思维,学生遇到紧急情况容易出现反应慢、措手不及、思维混乱等状况[16]。EMSS模式下的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可以根据案例资料和设定的情境对患者进行从院前到院内的救治,在救护的过程中更能明确病情的轻重缓急,理解各项救治措施的意义,对救护流程的开展也理解得更透彻,体会到救治工作的连贯性、紧迫性,对提高学生判断处理即时情况、避免手忙脚乱有积极意义,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培养“抢救生命第一、边治疗边查病”的急救思维。其次,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评估病情、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7]。EMSS模式分为多个场景,既有院外现场抢救,又有院内急诊科、ICU救护,这样医护合作的团队模式有利于学习者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18],教师在学生实施救护措施的过程中适时引入问题,使学生对各环节的急救思路更加清晰,救护小组成员有分工有合作,在体验中理解了团队合作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关系,有利于把紧张、复杂的急救工作安排得紧凑有序。此外,在基于EMSS的情景模拟教学中,实验组学生护患沟通能力也优于对照组(P<0.01)。在基于EMSS的情景模拟教学中,学生通过3个情境下的模拟演练,深切感受到了急危重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需求,更易产生同理心,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促进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因此,EMSS模式下的情景模拟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其院前、院内救治的急救思维能力。
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基于EMSS的情景模拟教学全面开展需要较多课时,从目前课程设置的课时安排上看,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学生课前花费大量时间做好预习准备工作,所以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比较重要。二是基于EMSS的情景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急救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课堂控制能力,所以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以EMSS的“院前—急诊科—ICU”3个场景变化来设置临床情景,并按照急救思维导向进行教学,有利于护理大专生理解急危重症护理知识和技术,构建完整的急救思维模式,促进急救思维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