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丽,徐 凤,罗文伟
(1.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0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新疆 阿克苏 843000)
高校教学中,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与学业评价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1]。但国内护理学课程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其评价目的模糊、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片面,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评价方式明显阻碍了护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不利于护理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对此,我院教师对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进行了多年探索,对急危重症护理学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近年来,形成性评价得到广泛认可,可发现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判断,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能对学生从多个角度做出考核评价[3]。因此,教研组探索研究新的考核模式,即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将急危重症护理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现报告如下。
以我院高职护理专业2016级186名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护理16308班和16309班共94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考核模式;护理16307班和16310班92名学生为观察组,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考核模式,成绩由两部分组成:(1)理论考核:期末进行,占总成绩的 70%;(2)实验技能考核:期末抽取3项实验操作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30%。
1.2.2 观察组 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在考核理论与实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临床护理综合素养的评价。(1)形成性评价:课后拍摄练习操作视频,手机下载教学相关App,以巩固单元理论和操作知识;课上团队协作进行情景模拟,并对4个操作项目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40%(每项占10%)。(2)终结性评价:笔试+抽测(笔试考核理论,期末一人抽取3个操作项目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 60%(笔试成绩占50%+抽测成绩占10%)。
教学效果评估包括两组的理论与实验技能考核成绩和观察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理论与实验技能考核由教研室教师组织。对观察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
由表1可见,观察组理论与实验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理论和实验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理论和实验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项目观察组对照组人数92 94 t P--理论成绩81.15±2.41 69.70±1.65 9.59<0.05实验技能成绩92.44±2.90 79.16±2.26 8.85<0.05
表2 观察组学生对多元化考核模式的效果评价(%)
以不记名形式对观察组进行问卷调查,当堂填写后收回。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83%。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同多元化考核模式,认为其可提高临床护理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单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其效度和信度不高;课程考核内容缺乏全面性和合理性,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临床处置能力的考核。对于课程考核评价这个重要环节的改革与建设,并没有引起高校的普遍关注[4]。
3.2.1 改善学风考风 多元化考核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规范化实践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改善了当前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缺乏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且教学效果低下的现状,提高了教学效果。
3.2.2 注重过程培养 多元化考核模式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
3.2.3 优化教学改革 将多元化考核模式应用于新疆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护理专业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提高了高职学生教育教学效果,促进了新疆少数民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验技能考核成绩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本研究探索高职学生学习规律,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利用现代化工具构建多元化考核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以考促学,真正提高了学生临床护理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