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阿罗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时间管理是指个体为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而积极主动并科学地管理时间,避免时间浪费,从而进行的有计划安排时间的行为。高职院校生源较复杂,主要有达不到本科分数的普招生,职高、职专和技校的“对口生”,以及“五年制”的初中生等,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基础相对薄弱,时间管理能力较差[1]。
研究当前高职生的时间管理行为,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找出时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在促进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改善高职院校的整体氛围,从而提高学院的竞争优势。
(1)时间管理意识淡薄。高职生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后,仅有六成学生愿意去主动进行时间管理,时间利用能力弱。他们用于休闲娱乐时间过多而投入学习、社团实践活动的时间过少,主动学习的比例仅为18.9%[2]。据调查,高职生每天休闲娱乐的平均时间达8.04小时,远高于专业性学习的平均时间2.07小时,双休日更是达到平均9.49小时。而大量宝贵时间被上网、聊天、刷手机、玩网络游戏、谈恋爱、唱KTV、朋友聚餐等方面占据[3]。(2)时间管理能力薄弱。高职生在时间管理规划方面非常欠缺,有调查发现[4],只有10.04%的学生会进行时间规划,但也不能很好实施;62.72%的学生会偶尔规划,可他们不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对每天、每周、每月进行日程安排;23.3%的学生表示不规划,只是做到心中有数;3.94%的学生处于混沌状态,没有时间计划,时间安排随意性大,随心所欲,得过且过。(3)时间管理效率低下。虽然大部分高职学生常为浪费时间而后悔,且有很大比例的学生不太满意自己的时间管理效率。调查显示,影响学生时间管理效率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时间管理水平限制使得他们不能认清事件的分类级别,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时间安排,同时由于自己的懒惰,此外还有各种聚会、学生部门工作、兼职、电话干扰等因素,导致时间的浪费[5]。以上都说明了学生迫切需要加强时间管理方面的指导。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阿耶兹(Ajzen)于1985年在理性行为理论基础提出的。该理论阐明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愿和行为之间的关系。TPB认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决定行为意愿,而意愿最终决定行为。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越积极,知觉行为控制力越高,则个体执行目标行为的意向越强烈,最终发生目标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此外,个人背景因素还会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而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6]。由于目前已在多个研究领域证实了“意向—行为”的关系,而行为意向的影响变量会因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具体行为而有所差别[7],故本文仅对高职生时间管理行为意向的调节变量进行研究。
本文基于TPB理论并结合研究对象的行为特点,构建高职生时间管理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方面对高职生时间管理行为意愿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生时间管理行为意愿TPB模型
由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者的关联作用最终可以通过综合作用于行为意向体现出来,故在模型中这三者的关系不再重复研究。
行为态度是个体对行为的总体评价,包括行为信念强度和行为结果评价两部分。指个人对某种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持有的负面或正面的感觉和想法。也就是说,当执行某种行为会给个人带来好的、愉快的结果,他对该行为的整体态度为正向,即对特定行为的态度越积极、越重视,执行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
3.1.1 过去管理行为 为了解过去行为对现在的影响作用,很多研究者会增添“过去行为”这个变量来研究行为态度。研究证实,过去行为确实会作用于行为态度,正向影响行为意向。当个人能从过去行为中获得许多正面感受,则会更偏好该行为态度,而此正向态度又会正向增加该行为的意愿。反之亦然。高职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经历中大多没有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8],当他们逐渐适应了相比初高中宽松的大学校园生活后更不会有太多改变现状的欲望,因为时间管理意味着自律、坚持、约束。
3.1.2 电子娱乐便利 随着技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上网常态化。据调查,高职生上网的主要休闲娱乐活动是打游戏、看视频、网购、通信等,为此耗费掉大量的时间[9]。很多学生甚至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现在网速越来越快、网费越来越便宜,网吧条件越来越好、电子产品越来越智能,这为高职生提供了随时进行电子娱乐的外在条件。同样的时间,相比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电子娱乐,放弃对时间进行规划,所以电子娱乐的便利性影响高职生进行时间管理的意愿。
3.1.3 个人背景 个人背景(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会影响行为意向的各个因素,已有研究证实了个人背景与行为意向之间的正向关系[10]。当今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复杂,生源来源不同,个人背景也不同。不同的个人背景会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结构、时间管理能力、自我期望值等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当他们进入高职院校这样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后,不同素质的学生会表现出对时间管理的不同态度。
主观规范即个体实施某行为时所感知的社会压力的总和,反映了外部因素对于个体内部行为决策的影响。主观规范受规范信念(个体主观认为重要他人是否支持其特定行为)和顺从动机(个体顺从他人执行该行为的程度)两方面的影响[11]。Campo S等[12]在研究学生酗酒行为时即发现如果学生的朋友有酗酒行为,那么他自己也有酗酒的可能性。
3.2.1 重要他人影响 重要他人指其言论和行为对个体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或人群,在本研究中主要指同学、室友、亲朋等与个体接触频繁的人。一方面,重要他人的态度能直接影响个体时间管理行为的实施;另一方面,个体具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对于如何安排时间,重要他人的做法便成为个体最为直接的行为参照标准。高职生的时间管理行为极易受到其所在的班级同学、宿舍同伴、学生组织等的风气影响。若重要他人没有形成时间管理的风气,那么个体很难在这种情况下独自进行。
3.2.2 学校整体氛围 当前高职院校内的文化活动不仅数量少而且还缺乏一定内涵,即使开展的少量文化活动往往也比较追求形式化。某些学校不太重视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忽略了学生对文化活动的实际需求和渴望,校园整体文化氛围淡薄。此外,有些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条件有限,书籍数量和质量均偏低,不能满足学生阅读图书的需要。在学习压力小、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少、时间多的环境下,高职生会产生一种顺从环境的动机,因为不需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自然也就不必进行时间管理。
知觉行为控制指个体实施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难易程度。一般分为内部知觉因素(如个人自制力)和外部知觉因素(如外部风险等)。当个体认为自己意志力愈强,预期的风险愈小时,则个体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愈强,行为意愿也愈强。
3.3.1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执行特定行为能力大小的主观判断,即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实现目标行为,达到预期结果的自信心。时间管理水平高的人其自我效能感也高[13],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会自信心不足,无法从掌控时间中获得较高的成就感,更多的是感到厌倦、沮丧、失望和挫折等。大部分高职生对时间管理行为的主观评价不高,也不会主动采用各种方法对时间进行管理,同时还认为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欠缺一定的能力,从而导致比较严重的时间浪费现象。
3.3.2 未来规划 当进入高职院校这样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后,大多数学生得过且过。一部分学生不仅没有学习计划,也缺失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数据显示,48.79%的学生没有学期学习计划等短期目标,58.60%的学生没有学习生涯规划,43.30%的学生没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14]。他们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对于未来没有太大的期待,意识不到将来工作生活的压力,对未来的风险缺乏防范意识,以至于在学校肆意挥霍时间。
根据以上分析,促进高职生时间管理行为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开设时间管理课程,加强对学生时间管理的指导,强化学生时间管理意识,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提高学生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丰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班会进行惜时教育,突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学生实际时间管理教育者的作用;科学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手段,记录每日时间的流向,规划日程等。由于高职生时间管理行为的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不同,今后还需进行深入细致的数理统计分析,并根据定量分析结果,依据轻重缓急提出更有实际意义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