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的一般路径

2019-04-08 01:09蒋军亮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课堂教学

蒋军亮

[摘   要]新课改下,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历史解释,是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建构历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可从“厘清解释的基本史实”“建构解释的史实关联”“形成解释的历史意义”三个层面落实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

[关键词]历史解释;课堂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6-0027-02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的能力。历史解释,是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的信息变成有条理、有意义的可理解的历史知识的必经之路,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在课堂中学生构建历史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呢?下面我以人民版《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一般路径。

一、厘清解释的基本史实

“厘清解释的基本史实”,就是确定历史事实。从历史研究的实践来看,这是进行历史解释的首要任务。在中学教学中,这一任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能够分清历史叙述中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

如课堂上,我让学生分清“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子目第二段中,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是历史结论。

生1: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是历史结论。北京学生示威游行;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北洋军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些是历史事实。

生2: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北洋军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些是历史结论。北京学生示威游行;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这些是历史事实。

显然,第二位学生把历史的结果当成了历史结论,此时,教师有必要指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历史结论,其由“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北洋军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些史实得出。经过这样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白,历史是在一定史实基础上构建出来,进而让他们分辨和理解不同的历史解释,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史料,并就个别或系列史实提出自己的解释。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史实与史论是培养中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前提。

二、建构解释的史实关联

“建构解释的史实关联”,就是寻找不同史实之间的联系,也即对史实进行逻辑分析。建构一种历史解释,就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历史问题,按照各种史实之间的实际联系将它们组成一个系统,形成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如何寻找史实之间的联系或对史实进行逻辑分析呢?这就需要综合运用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所谓历史方法,就是探明史实之间的时间联系和空间接触;所谓逻辑方法则是根据原理、尝试和经验推导出不同事实之间的关联。有的时候,合理推测也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合理推测是基于已知的史实和常识来推断不同史实之间的可能联系,以弥补史实关联的不足。有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

比如,如何解释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呢?让学生知其然,比较容易,但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就比较困难。我的方法是依托史实,运用逻辑方法进行解释,让学生构建起对五四运动性质和意义的认知。

材料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问1:导致学生罢课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的游行口号是什么?这些口号反映出学生活动属于何种性质?

问2:你怎样看待学生、商界、工界在该事件中的作用?

问3:你认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对之后中国思想界和政治发展会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在课堂上,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对史实进行这样的逻辑分析,就能让学生寻找到“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爆发”之间的关联,“口号”与“五四运动性质”之间的关联,“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与“工人阶级政治地位上升”之间的关联。这种从不同角度去“建构解释的史实关联”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解释的认知。

三、形成解释的历史意义

形成解释的历史意义,就是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实提出自己的解释,并形成合理的历史叙述。“历史解释是一个细致和复杂的过程,需要解读资料,厘清史实,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寻找不同事实之间的联系,最后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而不像根据某种普遍规律来做推理那样简单。” “最后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也就是能够提出自己合理的历史解释。

如,在讲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子目时,我们会发现中共在进行民主革命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央决策与基层探索的分离,对此我们能形成怎样的历史解释呢?为此,我先提供材料,试图想让学生依托史实,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形成自己合理的历史解释。

材料一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由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澤东 《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二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

问题1:你认为材料一是针对什么现象而进行阐释的?材料一的观点是通过哪些实践来证实的?

问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的何种主张?

第二份材料,1931—1934年,党中央常驻地:瑞金。

1. 中共中央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

2.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问题2:将第二份与第一份材料进行比较,你能得到什么认识?请合理叙述。

第一份材料让学生知道党中央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之路,基层探索出农民包围城市之路,且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同时,党中央常驻地在上海,对基层干涉相对较小,基层探索就具有相对独立。第二份材料让学生知道党中央坚持“左”的错误路线,同时,党中央驻地在基层,使得基层探索没有独立性,最终造成探索失败。经过这种比较逻辑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提出如下历史解释:1.中央决策不符合国情时,地方的独立性有助于探索符合国情的新模式。2.中央决策不符合国情时,地方也不拥有独立性,失败就难免。3.革命之路应符合国情,基层的探索最终要影响中央决策。另外,以史实为依据,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就是合理叙述。

当然,在课堂中的历史解释,是师生站在一定的立场上,依托一定的史实,依据一定的见识,借助适当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去构建过去史实的意义。这是人的一种主观活动行为,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故我们在构建历史解释时,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做到史料科学且充分、推论适度、叙述合理,如此才能让历史解释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课堂教学
从小组辩论到历史解释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策略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