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慈溪市附海初级中学根据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附海初中核心文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其中“一点三层四维”金字塔型的课程结构,以学校核心文化的三个价值目标“感恩”“包容”“进取”为三个纬度,把学校课程梳理为感恩课程、包容课程、进取课程三个层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升他们的人文底蕴,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同时,学校积极推进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和拓展性课程选课走班教学,努力探索自本课堂教学策略,着力探索具有附中特色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文化;核心素养;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6-0001-06
在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附海初中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学校实际,总结多年以来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征询多方意见,集思广益,精心制定了《附海初中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校情简介与分析
(一)学校概况
我校办学已有近60年历史,最初由山海民办中学、附海公社“五七”中学和东海公社“五七”中学发展而来,几经周折、演变,最终于1997年8月由附海镇海晏庙初中和附海镇中心初级中学两校合并而成现在的附海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20个,学生749名,教职工57人。学校占地近70亩,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是一所视野开阔、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学校。
学校大力弘扬“海纳百川 容则极远”的校风,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打造了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学校专任教师合格学历达标率达100%,有本科学历教师54人,研究生学历教师2人,高级教师12人,一级教师21人,市级以上教坛新秀13名,学科骨干教师10名,宁波市名教师1名。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浙江省健康促进铜牌学校、浙江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学校、宁波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宁波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宁波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学校、宁波市数字化校园达标学校、慈溪市文明单位、慈溪市首届“清风校园”、慈溪市师德师风示范学校、慈溪市“平安校园”(5A级)等,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二)学校发展优势分析
1.学校有较为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制度健全,管理规范;领导班子团结,工作合力较强。
2.有一批经验丰富、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的教师,他们能吃苦、肯吃苦,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3.德育工作扎实、规范,尤其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校风正、学风浓,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4. 学校已逐渐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坿”文化。我校根据教育部“立德树人”的要求,结合我校近60年的办学历史及当地近千年的地域文化(慈孝文化、移民文化、围垦文化)特点,提炼出“感恩、包容、进取”作为学校的核心文化,并以此引领学校的各项工作。
(三)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校是一所偏僻的农村初中,受教育大环境的影响,近十几年来尖子生流失比较严重,现有学生基础薄弱,能力较差。
2.我校目前的生源一部分来自附海中心小学(有一大部分是外地民工子女),另一部分来自东海民工子弟学校,因此现有学生中外地民工子女占比较大,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学生的学科基础、生活经验、个性特点等差异很大。
3.教师勤于埋头教学,教科研的意识不强,教学改革的理念相对滞后,措施、方法、手段不多。
(四)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为进一步推动我校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家长的需求,是学校在管理方面面临的一大挑战。
3.文化育人的功效如何进一步体现,如何让学校文化来引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课程改革等,是学校在内涵建设方面面临的一大挑战。
4.在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还要进一步学习,特別是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评价方法。
二、办学理念与目标
学校根据教育部“立德树人”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我校办学特点和学校实际,确定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如下:
(一)办学理念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办学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根本,创建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优质农村初中。
(三)培养目标
培养知恩明理、善于包容、敢于进取的附中人。
三、课程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宁波市教育局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慈溪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制订本校课程建设推进方案。
2.基本原则
(1)全面均衡原则。切实落实各级文件精神的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均衡设置课程,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2)以校为本原则。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立足学校已有的课改经验、师资力量,构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课程体系。
(3)自主选择原则。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不同发展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特点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4)循序渐进原则。对课程的开发、开设进行三年一个周期的探索,逐步推进,每个学年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既要长期规划、統筹安排、提前准备,又要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5)科研引领原则。注重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推进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加强对课程实施效果的监控,形成科学化的课程管理机制。
(6)统筹合作原则。课程改革既关系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又关系到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及时地做好统筹安排,整合校内外资源,并加强合作。
(二)课程理念
学校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校根据教育部“立德树人”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学校核心文化,提出了如下课程理念:
1.培养感恩意识,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学校对自己的栽培之恩、社会对自己的关怀之恩,领悟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2.塑造包容情怀,提升学生人文底蕴
通过引导学生接触、理解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在竞技比赛或日常生活中尊重对手、欣赏别人,来加深学生的人文积淀,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社会责任感与跨文化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担当能力。
3.培养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拼搏的精神,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事实上,“懂感恩、善包容、敢进取”首先是一种品德,是“明事理、讲奉献、宽待人、严律己、肯负责、敢担当”的良好品性;其次“善包容、敢进取” 反映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其中“善包容”需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开放的国际视野,而“敢进取”又包含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最后“敢进取”又是自主发展的前提,是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的必备条件。
(三)课程结构
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和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和办学实情,确定学校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如下:
1.课程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社会品行、扎实文化基础、能够自主发展的健全的人。
上述课程目标中,“良好品行”是“健全的人”的前提,它的核心是感恩和责任,“文化”是基础,它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是最终目的,它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同时又促进良好品行的形成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三者相辅相成。
2.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为“一点三层四维”的金字塔结构(如下图)。“一点”是指以“健全的人”为顶点的课程终极目标。“三层”即把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整合为感恩课程、包容课程、进取课程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又分别包含两个领域。其中感恩课程包含道德与行为两个领域,具体包括基础性课程中的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和部分拓展性课程,它重在养“德”,即培养以感恩和责任为核心的良好品行,是培养“健全的人”的前提;包容课程从狭义上说,主要包含语言与艺术两个领域,具体包括基础性课程中的语文、英语、音乐、美术和部分拓展性课程,从广义上说又涵盖全部三类课程,它重在育“文”,即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底蕴,提高文化水平,是培养“健全的人”的基础;进取课程包含科技与健康两个领域,具体包括基础性课程中的数学、科学、体育与健康和部分拓展性课程,它重在“促发展”,即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同时又促进良好品行的形成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培养“健全的人”的有效途径。“四维”即基础性课程、知识拓展类课程、兴趣拓展类课程和实践活动类拓展课程四个维度,它们涵盖在感恩课程、包容课程和进取课程中,是课程结构的骨架,和以培养“健全的人”为顶点的课程终极目标一起构成附海初中“一点三层四维”的课程结构。
(四)课程内容
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课程特点和学校实际,我校着重加强三个层面六个领域的课程群建设。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三类课程中,感恩课程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重在引导学生知恩明理、诚信友善、勇于承担、乐于奉献,培养学生以责任和感恩为核心的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包容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水平的同时,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进取课程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依托校外培训机构,充分挖掘学校资源,积极开发、实施了极限飞盘学校特色课程。该课程与拓展课、体育与健康课相结合,鼓励师生全员参与。它一方面旨在培养全校师生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尊重对手的包容情怀。同时,它还可发展学生尊重规则、管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课程设置
学校严格遵从国家课程标准和《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2015年修订)要求,设置学校课程,每课时45分钟。具体如下:
2.信息技术、劳动技术7-9年级每周各1课时;
3.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艺节等举办时间机动,包括拓展性实践活动,每学年安排2周;
4.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主要安排在双休日和寒暑假。 历史与社会 7-9 3/3/3 包容课程 语文 7-9 5/5/5 经典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为了有效落實学校课程目标,推动三类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学校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从组织形式、教学方式、评价体系上进行改革,探索研究有效的策略办法,以保障学校课程整体有序推进。
(一)课程实施
1.在组织形式上,实施分层选课走班教学
(1)基础性课程实施分层走班教学
考虑到我校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经验上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从2017年初开始,对七年级部分学科实施分层走班教学。我校分层走班教改路径是:①由点到面:即部分学科→全部学科;②课程设计:从几门差异较大的学科(数学、科学、英语)和容易产生分化的不同年段(八、九年级)着手;③教学组合:在考虑师资等因素情况下暂定AB型,即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个人意愿等因素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A、B两个层次。具体实施中,我校将行政班与教学班分离,学生按正常课表上课,遇到分层科目时,自然分成AB两个层次,进两个分层班上课。
我校分层走班教改推进时间表如下:
在分层走班教改过程中,我校遵循“三到位”原则(宣传到位、指导到位、意愿到位)和“三规范”原则(教学规范、管理规范、评价规范),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个人意愿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对于A班和B班学生,在教学策略上,具体包括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作业布置、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我校建立了分层走班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分层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分层走班教改工作有序、高效地推进。
(2)拓展性课程实施选课走班教学
为充分发展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选择,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从2016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我校全面实施拓展性课程选课走班教学,每周6课时。我校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在拓展性课程中,确定感恩课程主要为感恩教育、规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课程(实践活动类),与日常的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融合;包容课程主要为七、八、九年级的经典歌曲、经典电影、世界文化(均为英语知识拓展类)鉴赏,每周1课时;进取课程主要为七年级的科学探究,八、九年级的数学探索,七、八、九年级的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课程,每周3课时;同时,融感恩、包容、进取为一体的12门兴趣拓展类课程,每周2课时,统一安排在每周四下午。通过选课走班教学,把课程体系有选择地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落实到每一个学习过程和每一个时间点上,给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另外每学年中的2周机动时间以及双休日和寒暑假,分别安排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节以及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实践等活动。
选课走班教学的课程开设流程如下:
①申报。学期末教师申报下学期拟开设课程名称,教研组长协调后填写本组所有课程汇总表,上报教务处。
②初审汇总。教务处初审课程申报资料,汇总制作下学期拟开设课程目录,并确定各门课的课时、人数限定、上课地点、任课教师。
③审核。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讨论确定下学期拟开设课程目录。
④公布。教务处在开学前3天,公布课程目录及课程的详细介绍信息,供学生预选。
⑤指导选课。开学后一周内,由教务处牵头,年级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安排专门时间指导学生选课,学生填写统一的选课单,签名确认,上报教务处。
⑥确认。教务处汇总选课单,符合开课条件的(规定开课人数不低于应报人数的50%)确认开课,并进行相关安排,编制学生花名册,通知任课教师。
⑦开课。一般从每一学期第2周起正式开课。
在选课走班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校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第一,优化课时安排。即根据课程类型与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课程教学时间,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深挖课程资源。包括多方整合课程辅导力量,积极拓展课程辅导场地,借助现代网络资源等,从而保障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第三,做足整合工作。比如把地方课程与历史与社会课相整合,把德育课程同其他课程、活动有机结合,把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地方课程中的社会实践要求和专题学习内容加以整合等,进一步推动课改工作的高效进行。
2.在教学方式上,探索自本导向课堂教学策略
为切实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我校努力探索自本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自本课堂,是继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为主的传统的师本课堂向以学为主、关注教学意义的生本课堂转变之后的又一次“华丽转身”或“痛苦蜕变”。因为我们认为,生本课堂中的“生”,大多指的是班级学生这个群体,即生本课堂是以群体学生为本,以假想化、符号化的抽象学生为本,对每一个性格迥异的鲜活生命的关注不够。而自本课堂,是从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进入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不分彼此的“第三种教学关系”,它是一种能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关系。这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以每一个学生为本,重心更加明确。目前,我校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学习兴趣等方面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鼓励学校教师积极探索实施差异教学。我校通过差异教学,满足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校实施差异教学的步骤如下:
(1)进行差异评估。即根据初中学科的特点,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乃至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进行考察评估。
(2)实施动态分层。即在差异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同质分层、异质分组、动态管理等方式,使学生充分适应分层分类教学活动。
(3)开展差异教学。即通过制定个性化目标、设置多元化任务、开展合作性学习、进行差异化指导,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4)实施多元评价。即通过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
在实施差异教学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要转变教学理念,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教育机会,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甚至将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利用。
(2)要重视认知基础和情感态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帮助学生做好必要的课前铺垫。
(3)开放与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分层与分类的学习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教师协作与学生合作,大面积的及时反馈与多元评价,多种学习机会与平等和谐环境,可选择的多种类型的作业,都是差异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课程评价
1.对分层走班教学的课程评价
对分层走班教学的课程评价,我们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教师方面
①教学过程的评价。通过听课评课、查阅资料、学生反馈等方式,评价教师是否按要求制定教學计划、编写教案,其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
②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随堂听课、对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
(2)学生方面
①学习过程评价。主要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否有所提升,参与度是否有所提高,在学习中是否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②学习结果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考查、作业观察、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习成绩和相关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了提升,是否掌握了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对选课走班教学的课程评价
对选课走班教学的课程评价,我们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课程方面
①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主要通过结合课改领导小组与学生、家长、教师等的反馈进行,评估课程目标是否科学、合理,课程规划是否符合国家课程的要求,课程结构和门类是否合理,课程资源与条件是否充分,课程组织与实施是否合理有效等。
②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认真检查、随堂听课、巡课记载等方式进行,关注教师是否按要求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巡课记载等方式,关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课堂参与是否充分,学习效果是否满意等。
(2)学生方面
①学习过程评价。主要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问卷调查、巡课记载等方式,评价学生是否对该课程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是否充分,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坚持不懈的精神、团结合作的意识等。
②学习结果评价。主要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关注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相关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了提升,学生和家长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是否满意等。
3.需要说明的情况
(1)对其他课程的评价主要参照国家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进行。
(2)为与感恩课程、包容课程、进取课程相协配,我校同时建立了“感恩”“包容”“进取”系列评比机制,比如“感恩”系列,在班级层面评比“感恩标兵”,在学校层面评比“感恩之星”,再推荐到市级层面评比“十佳慈孝好少年”等。
(3)学校目前正积极探索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五、保障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为适应课程改革的管理工作,学校成立深化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陈建江
副组长:王仲仪 岑立军 陆孟乔
组 员:徐利波 章建平 蔡炉杰 刘建设 郁燕旦 胡威聪 张 鑫 张赞赞 孙福来 刘煜华 毛国永
课改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由其他校级领导担任副组长。教学副校长任执行组长,负责课改领导小组的具体运作。课改领导小组成员由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组成。课改领导小组常务工作由教导处负责,包括召集、协调、保障等工作。除共同进行商议、评审、决策外,分工如下:
[成员 分工 组长、副组长 把握方向,负责决策。 执行组长 负责课改领导小组的具体运作。 教导主任 负责课改领导小组的常务工作。主管二类课程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包括课程申报、学生选课、教师管理、课程实施过程监督、资料收集等具体事务。 政教主任 负责学校德育类校本课程的申报工作,提供相关课程需求。 教科室主任 负责学生、家长课程需求调查,以及学生课程评价的调查工作,负责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问卷分析情报。 教研组长 负责本组教师的课程开发、实施等的组织和辅导。 年级组长 负责本年级课程实施的管理,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参与相关年级的课程评价及审核工作。 ]
(二)制度管理
制定并完善课程改革相关的配套制度,如课程申报审核制度、三类课程的管理办法、课程实施评价制度与奖励制度、学生课程选修管理制度等,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保障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课程保障
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还需要各方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
1.改革学校管理,为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与管理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课程实施提供后勤保障。
3.重视师资培训,加强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为课程实施提供业务保障。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