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华
“走班制”是指在固定的教师以及教室的模式下,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愿望以及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进行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所包含的教学程度和教育内容都有所差异,考试以及作业的难度也各不相同。在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教育领域提高了对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视,所以“走班制”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1.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年龄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水平划分班级,导致班级中的学生兴趣爱好多种多样,学习能力差异较大,这种“整齐划一”的形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但是在“走班制”的背景下,教育者尊重学生的主观选择,将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划分到同一个班级当中。教师也能根据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1]。
2.不同层次班级中学生的水平较为接近 无论是学考班还是选考班的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以及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方面都大体相同。对于选考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化学考核目标必须达到高考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一些学生将化学作为学考内容,所以他们的学习目标只要达到学考规定的要求即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使教育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
3.班级纪律管理较为困难 虽然“走班制”的教育方式具有诸多优势,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走班制”下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他们原有的班级文化氛围、行为习惯等都有所不同,从整体上来说没有统一的纪律可言,所以教师管理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对于选考班,学考班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更差,教师需要在纪律管理方面花费更多的精力,并且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也不足,教学难度因此而加大[2]。
1.创新管理机制 在“走班制”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承担起传统教学中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要从班级管理机制与增进和学生的沟通与反馈两个方面来维持班级良好的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可以组建一支“走班制”背景下的班级干部队伍,明确每一名班级干部的责任,比如卫生委员负责班级中的环境卫生、课代表负责收发作业、布置教室给予的学习任务等。同时,班级干部的选择应确保符合班级中大多数学生的意愿,或者也可以从教学班组织中的各个行政班级中选择,确保班级中学生能够听从班干部的指挥,也能够保证班干部能够按照教师的意愿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及时传达教师的各种相关信息,提高班级管理效果,使班级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做好铺垫[3]。
其次,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所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比如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一节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设计结果,发现更容易被班级中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的设计结果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用实验或者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的方法来讲解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时教师可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比如讲解制作漂白粉的化学反应: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时,利用氯气和氢氧化钙作为反应原料,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和背诵方程式[4]。
2.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走班制”背景下不同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比如选考班学生将化学作为高考必考的科目,那么教师就需要提高教学深度,在引导学生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增加知识难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将化学作为学考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重点以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主。
3.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要想在班级中形成良性的竞争性学习机制,教师需要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应单纯从某一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应该从上课表现、作业反馈等多方面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学考班的学生以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为主,所以教师应针对这两方面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而选考班的学生要兼具学科知识的深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尽量使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化,能综合发现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并予以鼓励,使其保持优点,纠正缺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价值观念,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5]。
综上所述,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了“走班制”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能力等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进行学习。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高中化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中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同时兼顾对班级中纪律和学习氛围的管理,这样才能综合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科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