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霞
所谓“小说”,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并且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学校教育中,小说教学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运用状物、写人等方法和形象化文学语言反映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通过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的分析来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然而,由于生活阅历受限和应试教学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学习小说语篇更多地倾向于“阅读”而不是“鉴赏”,致使小说教与学的价值和意义大打了折扣。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笔者立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谈谈小说教学方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
如果语文课的导论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可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打开大门。情境导入的创立可以有效地迷惑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达到开课有趣味、生动的成效。例如,在祝福的第一课中,作者睁开眼睛说:“今天,我将担任老师。”刑事调查组的首席执行官带你去了调查现场。看,一个白发黑脸的老太婆,旁边有一个竹篮,一个破碗,空荡荡的,一根比她长的竹竿在底部裂开了。据报道,这位老太婆来自鲁镇,名叫祥林嫂,鲁镇的每个人都在家里忙着祝福和祈祷。她为什么在来年要幸福的时候死在雪地里?不管是自然死亡还是其他什么,让我们一起解开这个谜吧。在这个时候,学生们都急于给出答案,但笔者告诉他们要解决的案件就是举证。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造一些更加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教材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教学过程。一般来说,问题情境占据主导地位,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项链》这篇小说教学中,笔者结合服装行业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情境:如果是同一个人,经过十年的努力,外观会发生什么变化,请想象一下,为同一个人画两幅不同的画作需要不同的态度和着装。服装专业的学生擅长绘画和搭配服装。作者抓住这个机会进行评论和指导: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项链中有这样一个女主角。你想知道她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女英雄吗?在自在、愉快和新鲜的气氛当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章的距离。同时,从语文特长角度来看,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从以上教育实践可以看出,创造情境引入小说,诱发课文兴趣,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学生在小说阅读中呈现出自发、积极的心理状况,为核心修养在文章了解和使用中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依托。在初中语文课程活动中,善于以“三要素”为抓手开展小说语篇教学,有利于攫取事半功倍的实质性效果。
善于抓住人物描写进行教学。人物描写是小说体裁的核心和精华。小说的成功与否,与其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换言之,任何一篇成功或优秀小说,总有各自令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善于抓住人物的外貌、内心、言语、行为等方面的描写以及如此言行的原因来进行解析,有利于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突出,更加显现个性化特征,更加具有教育意义。比如《故乡》,文中塑造了三种不同层面的典型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和“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分析,既让学生从中获取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又能较好地揭示了小说主题思想。
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主要是围绕反映人物的言行特征和心理情况来进行描写的,它有单线和复线之分。无论哪一条线索,小说情节的展开都既有段落,又有过程,基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总体来说,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所以其故事情节要比现实生活来得更为集中,更加具有代表性特征。不仅如此,故事情节的安排并不按照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顺序来描写,有些时候省略其中一部分,有些r候颠倒或交错进行,主要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性构思。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认真梳理、清楚分析、善于讲述”。比如,《变色龙》是按照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描写的,而《杨修之死》则是“颠倒”式描写方法。只要抓住“情节服务人物”这一主题,其他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类型。前者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而后者则主要是为了表现小说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在表达人物心情的同时,起到渲染气氛等作用。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向学生解析道:文中关于“阿尔萨斯沦陷,普鲁士军队占领,被迫改学德文”的描写,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反映了“普法战争以法国战败,普鲁士进一步侵入”这一故事的社会大背景;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就是为了塑造小弗郎士这一纯真稚嫩的小学生形象——关心天气和环境胜过关心国土,担忧“分词”胜过担忧国事,以此表现了小主人公的身份、地位、性格和自然环境下的欢快心情,就是为后来的心情跌宕服务的。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阅读就是吸收,写作就是倾泻。由此可见,读与写是分不开的。在小说教学中,有效运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可以使学生的文化技能得到转变,转化和提升。
例如,教学项链可以与阅读和书写有机地结合,作者在文章的末尾留下空白,文章戛然而止。应该说留给学生想象力的空间是巨大的。在教学中,作者抛出了一个话题:你认为玛蒂尔德听了弗莱舍夫人的话后会有什么反应?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结束这个故事?你能用大约100个词语继续这篇文章吗?一名学生写道:玛蒂尔德听见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差点崩溃了,她不知道应当说什么,大脑一片空缺,她想哭,但没有眼泪,想回到那串花了十年心血才买到的项链上,没有勇气……在矛盾和纠结中,她突然意识到也许她的朋友是个善意的谎言,或者也许她付出了错误的代价,但是赛昂失去了他的马,多么幸运,十年的付出,最后发现自己,想到这,玛蒂尔德露出灿烂的微笑……这种微型写作活动意义重大,有助于长期深入地阅读小说。从职业学校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是必备的职业能力。阅读和写作的结合使这种能力得到更好的转移,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观点重新审视和发现课文中的人。
总之,小说教学要拓宽教学视野,突破旧的障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优化课堂,努力构建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核心语言素养,为他们的正式学习打下坚实的根蒂。在未来进入工作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