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伟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已成为当下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首先应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同时应采取一定的形式:比如解题比赛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对学生的解题技巧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将基础知识与解题技巧充分结合,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与正确率。
任何数学题都是有一定的答题方式与解题套路的,通过对答题方式的规范与解题套路的讲解,让学生寻找到做题的规律,在解题时更加得心应手,从而提高做题的正确率,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培养时,首先应寻找一道经典例题,由这道例题进行延伸、拓展,能做到学生学会一道题后便学会一类题的做法。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三角函数余弦公式》为例,以余弦公式为基础的所有题型都是由a^2=b^2+c^2-2b*c*cosα这一公式推导出来的,那么教师在教导学生进行解答这类题型时首先要观察题目中给出的已知量,判断能否使这一公式成立,如果不能,可以求解出其他量以后再代入公式,解答出需要求解的答案。在这个经典的例题中,所有的变化都是围绕这一公式展开,那么这类题的解答技巧就是充分从题中挖掘信息,将可以挖掘出来的所有信息向公式中代入,从而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
许多高中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不注意仔细观察题目,很容易漏过某些重要的条件,导致题目解不出来,造成失分。教师在高中数学课中需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高中数学《解析立体几何》这一课时为例,由于本课的题目解题步骤比较复杂,题目中的条件比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做题时必须认真读题。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要求学生在读题时将重要的条件用笔勾画出来,对重点的数据在题目的图中标注出来,在日常的练习题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然后学生在做题时更加细心,减少错误发生率。另外,教师在讲课时应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题目的隐含条件,某些题目的已知条件并不是直接在题目上表现出来的,而是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将条件充分挖掘出来,仍以高中数学《解析立体几何》为例。在做解析立体几何的题目时,某些条件如:边的长度,角度大小等并不是直接表现在题目上,最常用的方法为“知三求一”,即已知三个相关量,求出另一个未知量,通过进行简单计算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最后证得题目。在对解题过程的讲解中,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一起读题,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读题方式产生影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充分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需要有完整的知识脉络。特别是高二,甚至高三的学生在做题时,题目涉及的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点了。一道题目中可以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甚至贯穿整个高中,那么在学生做题时就要求必须能够熟悉高中数学的所有基础知识,能够准确地选择正确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因此,一个贯穿整个高中知识点的知识脉络就必须存在于学生的脑海里。教师在进行复习时可构建树状图、网状图等结构,带领学生不停地补充,完善这一结构。这个知识脉络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可在高一、高二的每一学期带领学生构建本学期的知识脉络,等到高三时再将这些知识脉络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脉络,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中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的知识脉络,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思维导图、树状图、网状图等,帮助学生记忆。在进行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脉络中找出题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并在纸上标注出来,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解题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上讲台进行讲解,带上自己的知识脉络图,在班上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及技巧,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关系,拓宽自己的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在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中共同进步。同时,上台展示自己也是一个增强自信、巩固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讲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数学的信心,提高自己解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的讲授时,应着重培养解题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即使不会做题,也能拿到一定的分数。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读题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例题模型,梳理知识脉络等方式,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做题方式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在考试中更加得心应手,提升学生的测试成绩。另外,在进行对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注意与时俱进,敢于突破,吸取先进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