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仁
“问题导学”就是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知识问题化,并以“问题”为星火,引燃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策略。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就运用“问题导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雅典是古希腊的主要城邦之一。古代雅典的政体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变化历程。公元前6 世纪贵族制被民主制取代。民主制的建设是通过一次次改革和长期的斗争实现的。那么,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土壤是怎么样呢?
通过《古希腊地形图》了解希腊地理的基本特点是:山岭纵横、河流交错。特殊的地理条件,产生了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城邦。然后,借助课文中的“资料回放”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教师扮演)进行对话(要求以对联的形式交流):“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那你们的生活环境怎样呢?(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其中一组学生给出了很好的表达:“我们依托着大河而居,如同牛马迷恋着草原。”而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与柏拉图的对话”探究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不同,由此引出第二个问题:问题二:不同的地理条件对古代中国和希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文明以大河流域为依托,离不开江河的滋润;而希腊文明孕育于地中海,离不开爱琴海的哺育。所以,古代中国和希腊人民的生活方式有明显的差异——中国古代是农业文明而古希腊是商业文明。
雅典民主制的建设是通过一次次改革和长期的斗争逐步实现和完善的,主要经历了以下三次改革。
教师出示梭伦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从略),引领学生认识梭伦。公元前6 世纪,执政官梭伦制定法律,进行改革,还在自己的诗篇中对氏族贵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由此引出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相关课文内容和第23 页“历史纵横”的基础上讨论回答下面问题。
问题三:梭伦在考察社会风情和游历中所写的这些诗篇透露的当时雅典社会的矛盾状况如何?由此,他在担任执政官后进行了怎样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师生共同了解了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认知了梭伦改革的核心内容,并且认识了梭伦改革的历史影响。但是,梭伦改革并未彻底化解雅典社会的突出矛盾。由此过渡到第二次重大改革。
组织学生归纳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内容(从略)。由此引出第四个问题:问题四:与梭伦改革相比,克利斯提尼改革有什么进步之处?在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比较、同伴交流和展示结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如下:克利斯提尼改革对梭伦改革未深入触及的雅典选举体制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使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使雅典国家机构趋于完备并固定下来。陶片放逐法是改革的一大特色,使公民的个人私欲受到了限制,并将以富人为主的反民主势力置于公民大会的严密控制之下。对那些不受群众欢迎的贵族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可见,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意义在于:打破了部落贵族对政权的控制,大大削弱了贵族势力,扩大了公民参政的空间,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最终确立。但是,持续一个多世纪的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并没有就此停息,雅典的民主政治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公元前5 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雅典城邦的首席将军,他继续进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了解这一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的基本措施,并在师生合作交流归纳的基础上予以总结。
然后,教师在屏幕上展示油画《苏格拉底之死》并配以说明文字:这幅作品展示了苏格拉底临死之前的一个画面,体现了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而送上法庭,并被判死刑。继而,教师要求学生虚拟人物“赫西(不识字)一天的政治活动(公元前399 年)”为题,编写一个历史小故事,并且要与“苏格拉底之死”贯联起来。教师为学生提供故事的开头:“公元前399 年的一天,雅典郊区的农民赫西和他的妻子正在田间劳动。有人通知要召开公民大会。赫西心情非常舒畅(因为参加公民大会还能拿到津贴),他的妻子要求与他一道进城看看公民大会的情况。……”这样,就提出了本课的第五个问题:问题五:你认为赫西这一天的政治活动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在课堂互动交流中,一位学生作出了如下表述:公元前399 年的一天……他的妻子要求一道进城进城看看公民大会的情况。赫西与妻子来到公民大会场的门口,赫西出示自己的公民证,进入了会场。但他的妻子和紧随其后的一位斯巴达商人被一位检查员阻挡在了门外,因为当时雅典的妇女和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不能参加公民大会。进入会场的赫西听到大会主持人说:“大家安静啦,今天大会的第一项内容是选出民主威胁者”。接着,他看见每位到会的公民都拿到了一块陶片,开始在上面书写名字——这就是陶片放逐法。赫西不识字,让身旁的一位公民代写之后投递了上去。最后,得票最多的是一位名叫列维的老贵族被放逐。主持人又说:“下面进行第二项内容……”。公民大会结束后,赫西参加了公民法庭陪审员的抽签活动,赫西幸运地成了公民法庭陪审员。赫西来到公民法庭,看到审判对象是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带着鄙视的目光说:“像赫西这样没文化的农民是没资格参加审判的!”赫西一听,内心十分恼火……结果,半数以上认为苏格拉底有罪——死刑。
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细化了历史情节,让学生“走进历史”,以此增强历史之骨感,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流程,而且对雅典民主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第五个问题的完成,教师对雅典民主政治从“奠定基础——基本确立——达到顶峰”进行简要总结。并引出新的问题。问题六:谈谈你是怎样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教师借此组织“史实论坛”,基本情况如下:
学生甲:就制度而言,有一定的首创性,比如:比例代表制、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近现代民主制的雏形,为近现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学生乙:像赫西这样的农民,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政治素养都是有限的。在行使陶片放逐的权利时,可能随便写个名字,起不到维护民主的作用。同时,抽签方式不能保证所选官员的素质。没有受过法律专业教育和培训的赫西,抽签当选为陪审员,专业知识有限,容易受自己情绪和他人的影响,不能保证审判的公正性……
在教师对个体学生的看法进行评议的基础上,多层面、多角度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评价,强调希腊民主是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史的光辉起点,孕育出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一切胚胎,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最早的基石。但是,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也为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埋下了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难以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最终使辉煌一时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堙没于历史的尘封之中。
“问题”是引燃学生探索欲望的星火。以课程资源为依托,以符合学生基本学情的问题为导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的“问题导学”课堂,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从而使“星火”形成燎原之势,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