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军
近年来,语文课程不断改革,兴起的专题教学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所发展,各种讨论和各种观点拓宽了对专题教学的认识。从实践角度而言,高中语文专题教学是一线教师对自我教学的进一步深化。这是一种基层改变上层的改革实验,由一线教师参与,实践性很强。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很多教师发现专题教学与自己苦苦追求的教学方式尽然不谋而合。因此,以“专题”的形式构建高中语文教学新形态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十分有效的。
1.教学内容碎片化 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多关注学生是否学习到了足够的知识,这虽然使学生的知识积累量不成问题,但是,高中语文高品质的作家作品是学不完的,仅仅靠碎片内容的量化是很难让学生有思想上的提升的。
由于注重知识量的积累,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重复的组织方法和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大体相同,其主要价值就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特别是开设各自独立的选修课程,这样的语文课程丧失了真正的育人内涵,成为了知识碎片的载体。教师课堂上碎片化地传递知识,浅表化地进行知识训练,学生获得的也仅仅是浅层的、没有关联的、有确定答案的内容。当面对复杂的、深入的、没有确定答案的疑问时,则很难解决,学生往往束手无奈。
2.教学方式同质化 实际的教学工作,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展现具备教师独特风采的课堂。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同质化现象严重。12年的中小学语文课堂千篇一律地讲授课文、究词改句,套路基本相同。出现这种现象是有其原因的,传统的教学备课就是要统一教学方法。
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难免使教师拘泥于“课时主义”的藩篱,重知识传递,重表面的配合。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会疲劳。当前的互联网信息化社会,知识和信息泛滥,教师的权威难免被消解,教师的责任如何担当成为一个难题。
3.思维培养浅表化 高中生的思维已具备深刻性,他们希望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解决问题,得到不同的结果,而不是生硬地背诵标准答案。另外,高中生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能力也更强,他们的学习热情源于能够通过文献材料有证据、有逻辑地阐述观点,形成规律性认识。
但是,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还不能满足学生在思维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要求。一是教师的垄断式提问扼杀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提问能力的发展,以至于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所有自主探究式问题的答案终将参照标准答案,学生是没有发展性学习的动力的;三是即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了兴趣,随着新课文的开讲,他们也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因而总是浅表化学习。
1.专题教学的设计理念 专题教学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为达成教学目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全面的融汇与整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语文素养是在完整的情境和任务重构建起来的。专题教学之所以能够从多个向度融汇整合,关键就在于教学组织形式以“专题”为中心,打破了“单元教学”的格局。专题可以是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问题,也可以是语文兴趣话题,还可以是关于语文学科特征的主题。任何“专题”都具有聚合功能,从这一点看,专题教学就是一种语文学习项目。专题教学更有利于解决育人问题,塑造学生理性思维和深度学习能力。
在专题教学实践研究中,有些教师已经突破了单篇教学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完整的专题教学课程方案。这种方案集合了“教案”和“活动方案”的长处,既利于学生钻研具备语文学科价值的问题,又利于他们充分交流观点,高效读书。有些研究型教师对专题教学模式的探索已经集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于一体化。当前的专题教学讲究整体性特征,学生从碎片化和无序化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深入系统地探究感兴趣的语文问题,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2.专题教学的组织形式 专题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权利,给学生选择权和决策权。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调查和访谈选择学习的内容并主动承担学习责任。学生具有搜集专题学习资源的义务,可以选择版本优良的教科书、学术文献、图片或影像等。
每一个学生的课程规划都不相同,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商议,确立规则,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节奏完成而不违反规则,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因此得到锻炼。
学习评价可以分为基础等级任务评价和自主评价。其中基础等级任务评价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自主评价视情况而定,学生有选择与决策权。
3.专题教学的实施过程 专题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知识构建的质量。于漪先生注重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同质化的问题。从重视教授的效率向重视学习质量的转变有深刻意义,课堂不再重视外显目标,而更重视学生思维的塑造。
专题教学中的问题不是教师单方面提出来的,而是师生互动的共同对话中交流产生的。这些问题往往是动态的,它们在教与学过程中不断被颠覆与否定,这源于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和交流碰撞。从一定程度上讲,专题教学本身的实施过程更为重要。正是这种不断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专题教学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