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留成
[摘 要]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下,高中政治课堂以公民教育为核心,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关键要素,在引领学生价值观念、启迪学生思维品质、塑造学生个性品格、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4-0053-02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政治课堂正逐渐瓦解,以知识与方法为目的的教与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服务于“人”的培养,而不单单是出于应试目的。而“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则从根本上扭转了“重知识、轻学生”的课堂教学格局,真正体现并落实到了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品质、个性品格、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来。
一、生成政治认同,建构体验型课堂
政治认同构成政治教学的价值基础,也是政治学科的鲜明特征体现。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生成政治认同角度出发建构体验型课堂,即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体验型学习为主导,将国家意志与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加深对我国政党制度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具备现代公民的政治意识。在《文化与社会》教学中,通过“春运故事”“民俗记忆”等活动来建构体验型课堂,能让学生感悟传统民俗,从“文化”的视角观察并思考文化现象及其影响,以课堂的情境体验代替传统的知识讲授。当然,在“春运故事”的讲述中,让学生扮演政治决策者、普通市民、文化工作者等不同角色,使其从不同的政治及文化角色中理解教材内容,深入感悟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生成文化认同。从春运的痛与乐的角度来看,要不要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该如何做?学生在课堂模拟化的政治活动中深度挖掘“民俗记忆”,对比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春节民俗,理解文化与政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直观感悟政治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与影响,有利于学生对当前的文化制度建设形成深度把握,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进而生成强烈的政治认同。
二、渗透理性精神,建构论辩型课堂
理性精神构成政治教学的核心思维,关系到个人对生活目的与生活状态的决断与追求。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渗透理性精神的角度出发建构论辩型课堂,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争论、议辩等活动,使学生能在论辩型活动中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理解,进而能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做出理性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在《文化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比较中西,论辩文化”为主题,设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要不要过洋节”“说说近年来的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走俏现象背后的原因”“你是否支持传统节日的重视与回归”等问题。然后在小组间展开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对当前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剖析,辩论应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及融合现象。在辩论赛开展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及论题设计小问题,根据论题分为正方和反方,使学生在各自的团队中熟悉辩论流程及技巧,搜集相关的辩论素材,不断支撑自己的论点。教师在辩论过程中要有控制与引导,辩论结束后形成及时的反馈与评价,以回归与深化教材内容。关于“洋节日与传统节日之争”本质上是现代人面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心态,从辩论中析出理性精神,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与价值判断,这才是论辩型政治课的根本追求。
三、培养法治意识,建构综合型课堂
法治意识是现代公民的必备品格与基本能力,包括个人对法律的认可、崇尚、遵从等态度及观念。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角度出发建构综合型课堂,引导学生明晰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从历史与国际的角度明确法治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文化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带一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两千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随着古代航海业的不断发展,中外之间的海上贸易运输日益兴起,逐渐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根据材料设计问题:古代丝绸之路和当前的“一带一路”,既是通商互信、经济合作之路,也是文化交流、文明對话之路。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如何从经济、政治、法律的层面,在保证“一带一路”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并确保生态安全?高中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其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从点滴做起,而高中政治综合性活动是以学科知识为着眼点,将学生的法治意识放在古今历史与中外文明的高度来加以培养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具有“大法治观”。
四、强化公共参与,建构实践型课堂
公共参与是指公民主动有序地参与国家治理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愿与能力,也是政治学科实用性的突出体现。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强化公共参与的角度出发建构实践型课堂,将国内外的政治热点整合起来,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在《文化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构建实践型课堂。首先以材料引导实践活动: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真人秀节目不断涌现,网络空间成为资本追逐的宠儿,越来越多的人竞相涌入“名利场”,有不少草根人物凭借才华、美貌等成为网络红人。这些“网红”凭借着强大的吸粉能力,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与商业变现,于是关于“网红”的一系列市场运作活动随之诞生。然而,有的“网红”为了出名不惜贩卖心灵毒药、博出位、秀下限,甚至涉及色情、暴力等。其次,确定实践主题“走进‘网红文化”。学生根据主题搜集关于“网红”文化的相关资料,并形成活动成果展望。再次,设计并发放问卷调查,从中体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最后,整理并形成实践成果。这样,通过开展实践型活动,学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治的推进等不同层面对“网红”文化及相关经济现象予以思考与解释,提高了自身的政治思辨能力与公共参与意识。由此看来,开展实践型活动的政治课堂有时会突破时空限制,向生活拓展。当然,在“网红”文化的实践型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网红”文化的热捧与经典文化的冷遇加以对比分析与思考,以推动学生公共参与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总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堂的建构,贵在让学生融会贯通与学用结合,它要求教师以开放性、综合性的学科视野来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内化、外化与整合的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并提升自身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海.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堂转向[J].教育科学论坛,2016(20):78-80.
[2] 姜书野.浅谈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33.
[3] 林庆仕.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3):83.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