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双龙
[摘 要]为了在语文教学内唤起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开拓教学资源,挖掘美的元素;向名师学习,完善审美教学,从而进行具有审美追求的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追求;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4-0014-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审美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以上的观点可见国家对教育、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所谓审美教育,以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强化人的想象力、感知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由此我提出在日常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语文学科中的美,进行具有审美追求的语文教学。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当下,对语文的审美体验不足导致了学生不喜欢阅读,更导致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误读或者他们的关注点与文本重点的错位。如前几年有个关于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是否该因其描写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而请出语文教科书的热烈讨论。“2003年底武汉一家晚报披露,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在中学生民意测验中得分相当低。中学生不满的理由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因此,某中学语文教科书将《背影》排除在外。”孙绍振教授评论道:“这里有一个很严肃的美学问题。遵守交通规则与否,属于实用价值。遵守是善,不遵守是恶。道德的善恶是一种理性。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丰富独特的叫做美。”孙教授认为学生的不理解,其原因在于他们缺乏一定的美学素养。
而教师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造成了学生审美体验的缺失,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使得学生对阅读与思考产生了厌恶。教师如果要着手进行具有审美追求的语文教学尝试,首先就要重视学生审美素养及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表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两份课标,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课标更明确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起审美追求的意识。
教师在解读课程标准并将其作为平时教学指导时,要清楚地知晓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是一个重点,不能轻描淡写更不能熟视无睹。
二、开拓教学资源,挖掘美的元素
实际上,我们的教学资源中有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识字方法主要是“分散识字”和“注音识字”。而在古代,童蒙阶段的学生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韵语集中的字书为课本进行识字。这些课本的特点是将生活中常用的字词编成押韵的词句,这些词句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而且相较于现在的识字方法,其在字词的编排上更为集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场景:在一个班级中,可爱的小童们,拿着课本,用稚嫩的嗓音齐声呀呀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一种多么可爱的场景啊。虽然在他们初学时,可能无法很好地理解课本内容的含义。但他们如果能熟记这些内容,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说,放着这么优秀的方法与内容不去使用,难道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资源的浪费吗?
又如写字,当下中小学生写字的情况普遍较差,但如果能参考古人学写字时的“描红、影写、仿写、临帖”四步练字法,或许这样的情况就能得以改善。我们知道古代读书人的字大多都很漂亮,而且写的字漂亮与否是考量一个士人的重要标准。如龚自珍是清代有名的全才,但其书法却成了他的一大缺憾。他因字丑而不得入翰林,抱恨终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对于读书人写的字的要求非常高,也说明了其时对于美的重视。四步练字法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美和精华。教师应当适当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拓,将美的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另外,除了要研究的教学资源。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去解读当下教材中的美,并将对于美的讲解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进行确立。
首先,教师要发现教材内容中的美,它们美在哪里、为什么美。其次,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这种美的。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描写的意象本身是美的,荷花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历来为文人骚客所歌咏。而朱自清先生的不同在于,他用具有个人风格的手法将荷花的美描绘了出来。这段文字中有很多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的叠字,与其他疏散的文字结合起来,产生一种曼妙的节奏感,引人入微。这样的写法就是美的,是与文章内容交相呼应的。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就应当发现其中的美的元素并加以利用。
三、向名师学习,完善审美教学实践
对于审美教学,我则是从当代语文教学名家身上找到了实践的方向。
面对现在缺乏审美教育的语文课堂,我认为有必要在语文的“本色”中去发现美。最早提出“本色语文”的是黄厚江老师。黄老师的“本色语文”观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黄老师在文章中表述过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审美教学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何为本色?语文向美回归,体现语文的审美特质,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审美素养为核心任务。”成尚荣先生如是说。
“本色语文”主张“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即要求教师还语文以本色,或者说给语文课做减法。语文是一门课程,一门学科。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作为一门学科,它必须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如语文中具有丰富的情感所以语文课是情感教育课这样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教师要清楚虽然他们进行的是具有审美追求的语文教学的尝试,但不代表说他们只需关注对学生审美素养及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关注如何将这些审美方面的内容作用于语文教学,从而达到互助共生的目的。
再者,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要注意到语文课即语文课,不要上成图片课、电影课、小品课等等。这样既限制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又无法让学生得到听、说、读、写等能力的锻炼。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黄老师将其解释为“就是用散文的方法教散文,用小说的方法教小说,用诗歌的方法教诗歌,用寓言的方法教寓言”。
这种理念有助于解决学生在阅读时经常出现的关注点偏差的问题。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从根源上讲是因为缺乏美学素养,由浅层次而言则是因为学生对于语文文体特点及其美学意义的不了解。如学生不去关注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父爱之美,转而关注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的这一情况,其实正是因为教师没有很好地使用“语文的方法”,在此即是“散文的方法”教散文造成的。当教师有的放矢地用“语文的方法”给学生上语文课时,学生便能理解文体,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境,那么理解作者为何那么写便不再是难题。且当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时候,作品中的美便会很自然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
同时,美的教学手段和美的教学语言的运用,是对美的教学内容的再现。教师掌握了这些便能使语文课堂产生无穷的吸引力,从而有效启发学生的“情”与“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他们能力的形成和审美素养和道德观的培养。
美是好的,值得教师带领学生去探索与追求。美是含蓄的,需要教师运用实在的方法寻找出来并加以分析与解释,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感知与理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本文只是我对于如何进行具有审美追求的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粗淺的想法。要将这样的教学真正地运用到实际中去,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以及尝试。
[ 参 考 文 献 ]
[1] 孙绍振.《背影》的美学问题[J].语文建设,2010(6):41-4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 黄厚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J].语文建设,2013(13):4-7.
[6] 黄厚江.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J].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3(5):11-13.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