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质疑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2019-04-02 03:50郭海燕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有效引导创新意识小学数学

郭海燕

摘  要:教学实践表明,反思质疑的养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勵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引导;质疑问题;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反思质疑的养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求知求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与掌握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导之有趣,激活思维的“生长点”,使学生乐于质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往往能帮助学生迅速地从抑制到兴奋,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为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在探索新知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与经验,注重新旧知识的 “生长点”,想方设法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达到激发学生质疑的目的。

[案例1] “乘法结合律”教学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125×32)

师:你们能直接说出这道算式的积吗?

(学生连忙摇头并摆手,这不可能的。教师马上写出积是4000。这时,全班同学同时发出惊讶声“啊,啊,啊……”。接着教师又写出算式125×56。)

师:这道算式老师也能很快口算出积。

(教师写出积是7000,学生都非常激动,认为老师太神了。)

师:老师口算时有个小秘密,你们想知道吗?

生(齐):想!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乘法运算中,哪个数和125是一对好兄弟?

生:在乘法中,125和8是好兄弟,因为125乘8的积是1000。

师:这个好兄弟在另一个因数中能找到吗?

生:24和56中都有因数8,因为24等于8乘3,56等于8乘7。

师:你能说出老师是怎样口算125乘56的吗?

生:125乘56,先把56分成8乘7,再用125乘8,积是1000,最后用1000乘7,积是7000。

以师生竞赛的形式,看谁最快说出“125×32”和“125×56”这两道算式的积。学生还在列竖式计算的过程中,教师立马报出得数。学生在“惊奇”和“失败”中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算得如此神速,这里的秘密是什么?”迫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和探索其中的秘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25和哪一个数是好朋友”,帮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完善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二、导之有时,找准思维的“愤悱点”,使学生敢于质疑

学习数学,是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充满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发生错误、思维混乱。学生有疑问,这就表明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愤悱”点,及时准确地把握疏导的时机,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改正错误,去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

[案例2]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

(教师出示长方体扑克牌纸盒,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扑克牌盒用料的多少。学生在小组动手操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汇报。)

师:谁起来说说,你们组是怎样解决的?

生:我们组量出长方体扑克牌纸盒的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2厘米。9×6×2=108(平方厘米)。

师:为什么可用“长×宽×高”来计算呢?

生: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现在虽然变成长方体了,但照此类推,所以我们认为用“长×宽×高”就可计算出扑克牌纸盒用料的多少。

师: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呢?

生(在展示台上边展示边讲解):我们组先把这个长方体纸盒拆分成6个小长方形,并根据其面积的大小分成三组,即:上下面为一组,前后面为一组,左右面为一组。然后通过分别测量它们的长和宽来计算它们各自的面积,最后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

师:你能具体说说是怎样算的?

上、下面:9×6×2=108(平方厘米);

左、右面:9×2×2=36(平方厘米);

前、后面:6×2×2=24(平方厘米);

总面积:108+36+24=168(平方厘米)。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生:事实上,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我们只要分别算出每组相对的面中一个面的面积,相加后再乘2就可以了。列出综合算式:(9×6+9×2+6×2)×2=168(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整理了三组不同的想法,现在回头看看这三种方法,你们想说点什么呢?

生:第一种方法肯定是错误的。你不能认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就说长方体的面积=长×宽×高。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错误来的?

生:从结果就可以看出,不可能同一个扑克牌使用纸板大小不相同。

……

现实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热情,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没有做出具体的指导,而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探索,并在全班交流。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或正确或错误的方法呈现之后,教师也没有立即进行评价,而是将这些想法作为引导学生质疑反思从而深化对解决问题方法认识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解答方法及结果的比较,自然地排除错误的方法,肯定正确的方法。更进一步,学生还通过对两种正确解答方法的比较,发现这两种方法只是计算形式不同,但实质都“计算了6个长方形的面积”,异中求同,触及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精髓,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三、导之有法,把握思维的“成功点”,使学生勤于质疑

教学实践表明,成功的喜悦将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并再次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没有动力就不能学,没有方法就不会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富有智慧地捕捉思维的“成功点”,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质疑设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案例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

师: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并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剪一剪、拼一拼,就可以将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熟悉的图形?

(学生试着用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拼,拼出一些长方形,如图1。)

师:你把平行四邊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的?

生(边动手边讲解):我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的,然后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你们都是这样剪、拼的吗?

(学生交流。)

师(一边演示平移转化的过程):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平移,就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那我们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呢?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

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而实现上述转化的关键: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把它剪成两部分。为此,教师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反思质疑,进一步突出转化操作的关键环节,一是“你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的,怎样转化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从中发现不同操作方法中的共同点(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二是“为什么都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具体的操作方法,更理性地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关键——利用对边相等创造出四个直角。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放思路,积累经验,而且能为他们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暗示思路和方法。

四、导之有度,掌控思维的“平衡点”,使学生善于质疑

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适时有效地调度学生思维的“平衡点”,引导学生质疑到直接大胆质疑,做到有想法敢争辩、有疑惑敢提问、有发现敢说出,从而激励学生创新潜能,促进他们在思维上有质的飞跃。

[案例4]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

师:通过量、撕、折的方法我们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老师这儿有一个大三角形(如图2所示),请大家说一说,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180°)如果老师把它平均分成A、B两个小三角形,请同学们想一想,A、B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为什么?

生(不假思索):90°。把180°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90°。

生:90°。

生(沉思一会儿):180°。原来的三角形分为两个三角形,就增添了一个平角,因此,每个三角形还是180°。(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再投影出示三角形C和D):三角形C的内角和是180°,三角形D的内角和也是180°,现在我把C和D合在一起,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180°=360°吗?为什么?

生(小手高举):错了,错了,还是180°。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后,就消失了一个平角。

……

这里,引导学生辩论中再次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增加其归纳过程的可靠性、严谨性,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科学精神的形成。

总之,质疑问难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反复、严格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和掌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发扬教学民主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有效引导创新意识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引导的探索
有效引导开启物理精彩课堂研究
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新视角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