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龙梅
摘 要:“教材”是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载体。深度解读教材能更好地把握“教什么”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不同的角色——编者、学生和教师,用不同的身份走近教材。将“教什么”研究透,也就能落实好“怎样教”的问题,从而将学生带到知识、思维更高之处,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旨归。
关键词:三重视角;数学教材;深度解读
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教什么”是本体性问题,而“怎样教”是策略性问题,“教什么”的明晰度决定了“怎样教”的效度。毋庸讳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教什么”问题主要就是研读教材。“教材”是数學教学最为重要的载体,也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研读教材呢?或者说,如何研读教材才能让数学教学更有效呢?实践中,教师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不同角色,以不同身份走近教材。
一、编者视角:把握教学之根本
当下教师,总以为自己教学多年,是资深教师,因此研读教材的意识日益弱化。其实,教材研读是常读常新的,每一次研读都会形成新感悟。某些内容,其编者意图要慢慢揣摩。研读教材的要点有二:一是“材”,二是“序”。
1. 把握“材”
当下某些教师,骨子里总有一种超越意向,他们容易撇开教材,重新设计教学内容,美其名曰“课程开发”。殊不知,教材是诸多专家生命实践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刻的编排意图。通常情况下,教材知识关照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质,所选素材都是精挑细选的,具有深刻的教学意味,其编排往往循序渐进。教师不必舍近求远、劳神伤力地开发,而更需要揣摩。教学苏教版四上《三角形的高》,教材选用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人字梁”作为素材。但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认识到“人字梁”素材的价值,而是主观、人为地将“人字梁”撤换,从测量人的身高导入,从铅垂线导入,然后过渡到三角形帐篷,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两种素材,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如果我们对教材中的“人字梁”进行详细分析就会发现,用“人字梁”作高的素材有两大作用:其一,“人字梁”是贴合三角形的,有助于教材从立体材料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其二,“人字梁”中既有高的正例,又有高的反例,有助于教师展开对比教学。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有两点至关重要,就是“立序”与“选材”。这里,对教材选“材”的深度解读,能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知。
2. 理解“序”
某些教师本末倒置,在数学教学中不研读教材而研究教案,试图通过“抄近路”达到高效教学目标。殊不知,教案只是把握了数学教学的表层皮毛,而教材才是教学之根本。有教师拿着别人的教案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于是总将经文念歪。教材的根是什么?是知识脉络、结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材不仅选“材”,而且将这些“材”悉心安排。作为教师,不仅要把握教材之“材”,而且要理解教材之“序”。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高屋建瓴。比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不同版本的教材异曲同工,都是从分子能被除数整除过渡到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自然生发出一个数除以几就相当于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如人教版是从“将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过渡到“平均分成3份”;苏教版是从“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过渡到“分给3个小朋友喝”;北师大版是从“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逐步过渡到“平均分成3份”等。这为分数除法总的法则——“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更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获得“化除为乘”的分数除以整数的体验。
二、学生视角:领悟教学之依据
学生视角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认知。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与成人有着较大差异。学生认知起点、困惑、特质等往往是教师解读教材的重要补充。好教师不仅能站在教师立场上解读教材,更能站在学生立场上揣摩教材,从而将教材转变为学材。有的教师教学比较独断,究其根本,是因为没有从学生视角去解读教材。有时,学生思维与教材逻辑是不一致的,作为教师,要在不违背科学逻辑的基础上,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依据,对教材展开解读。
1. 关照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假如要将教学还原成一句话,一言以蔽之,影响教学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据此展开教学”。只有将教学与学生认知起点无缝链接,才能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了思维断层,那就会出现学习障碍、困惑。为此,教师需要弥合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间的断裂。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幼儿园购进12箱迷你南瓜,每箱24个。一共有多少个?”教材一共提供了两种问题解决策略:一是将12箱分解为6个2箱,二是将12箱分解成10箱和2箱。通过学情调查,笔者发现学生没有学习过运算律,因此拆分计算只能引导学生从经验上获得理解。因此,对于第一种分法,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素材;对于第二种分法,教师必须努力从算理上启发学生,比如24乘2表示什么?24乘10表示什么?为学生竖式计算奠定基础。联系竖式计算,可以适当追问:第一层积表示什么?第二层积表示什么?如此,充分关照学生的认知起点,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2. 关照学生的认知结构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学生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优化、激活是学生数学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教学四年级上册《运算律》,教材一共安排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教师应当着力于第一课时的教学,因为“运算律”的学习,其结构是相似的,都是先提出猜想,然后根据猜想,举例验证;通过不完全归纳,形成科学的运算律表达。对于《运算律》这一单元来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
三、教师视角,求索教学之灵魂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学生是不同的,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更多的是一种专业解读。实践中,笔者先做“信教徒”,再做“反思者”。有教师喜欢解构、颠覆教材,笔者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教师在把握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思维脉络的基础之上,需要架设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突破认知障碍、困惑,进而让学生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作为教师,要理解教材,就需要深度解读课程标准,对比解读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需要进行前伸后展的衔接解读,研读中学教材。
1. 不同版本的教材解读
小学数学教材版本很多,主要有苏教版、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等教材。作为教师,可以进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是不同的。比如《圆柱和圆锥》,人教版是按照“圆柱”“圆锥”两条线索展开的,即先学习圆柱(圆柱的认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再学圆锥(圆锥的认识以及圆锥的体积);苏教版教材是按照“认识”“面积”和“体积”的逻辑顺序安排的。比较之后就会发现,两个版本的安排各有千秋。人教版着眼于形体,苏教版偏重于知识点;人教版有助于把握形体本质,苏教版有助于形体比较;人教版的数学知识逻辑清晰,便于领悟知识本质,苏教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作为教师,在进行版本比较解读的基础上可以对各种版本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做出科学化设计。
2. 不同学段的教材解读
不同版本的教材解读主要是一种空间差异,而不同学段的教材解读则是一种时间对比。作为教师,不仅要把握知识点的本质,更要关注知识点的衔接。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进行不同学段的教材解读。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连续、结构。六年级下册“成正反比例的量”,既是小学中低年级学段数量关系的总结、提升,也是中学阶段学习“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基础。这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自变量、因变量、常量以及认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函变关系。教师要主动研究“成正反比例的量”的意义、图象及具体应用等。要深度思考“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在中年级学段有哪些数量关系支撑学生学习正比例的量、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量与中学阶段学习“正反比例函数”有怎样的学习要求和差异?如何设计好衔接环节?怎样进行教学铺垫和适度拓展与延伸?……这种关注,让数学教学不再盲目,而是更具衔接性、前瞻性。
教材是数学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学的重要凭借。作为教师,只有站在编者、学生以及教师的立场上解读教材,才能達到正确解读、灵活运用的至深、至高境界。当教师将“教什么”研究透了,也就能落实好“怎样教”的问题,从而真正将学生带到知识、思维更高之处,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