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 赵安顺
[摘 要] 文章通过课例,探讨了课堂教学实践落实直观想象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1)用问题串驱动有逻辑的思考,树立“用图形”的意识;(2)问题引领感知空间位置变化,体验运动变化对应思想;(3)聚焦核心问题驱动深度思维,积累数形结合活动经验.
[关键词] 问题驱动;直观想象;核心问题
直观想象是中学阶段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参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成分,直观想象分为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对于几何直观而言,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是几何直观的内核,要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应用. 对于空间想象而言,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增强学生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促进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形成. 那么课堂教学怎么实践落实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培养呢?下面以“平行线专题复习”为例,加以探讨.
“平行线专题复习”教学实践
1. 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学习角平分线、平行线判定和性质,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行平行线专题复习. 这是初中阶段学生初步接触平面几何,培养几何思维习惯,树立应用图形解决问题的观念,形成直观想象思维能力的关键时刻. 基于学生培优的需要,根据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平行线知识解决问题,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2. 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复习平行线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图.
(2)通过应用图形解决问题,体验分类思想,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感受运动变化对应思想,发展直观想象思维能力.
3. 教学片段呈现
环节1:观察图形,搭建知识框架,感受数形联系.
活动1:如图1,AB∥CD,定点E,F分别在直线AB,CD上,平行线AB,CD之间有一动点P,满足0°<∠EPF<180°,则∠AEP,∠EPF,∠PFC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
(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求值,而是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思考,问题如下)
问题1:点P在平行线之间运动,它的运动范围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AEP,∠EPF,∠PFC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复习平行线性质,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认识事物运动. 当学生只给出点P在直线EF左侧时的答案时,教师继续引导)
问题2:点P在平行线之间运动,这三个角还有没有可能存在其他数量关系?(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图形变化,启发点P的位置变化会引起三个角的数量关系的变化. 待学生解答完整后,教师拖动几何画板让学生观察图形变化与数量变化的联系)
教师小结:两直线平行,可得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同样地,已知这些角的数量关系,也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这说明线的位置关系与角的数量关系存在关联.
环节2:运用图形,感悟分类依据,感受对应变化思想.
活动2:如图2,AB∥CD,定点E,F分别在直线AB,CD上,在平行线AB,CD之间有一动点P,满足0°<∠EPF<180°,QE,QF分别平分∠PEB和∠PFD.
(1)若∠EPF=60°,则∠EQF=______;
(2)猜想∠EPF与∠EQ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当∠EPF+∠EQF=________时,∣∠EPF-∠EQF∣=________.
(教师没有直接呈现第(1)问,而是先在图1中添加∠PEB和∠PFD的平分线,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下)
问题1:当点P运动到一个位置时,点Q对应着也运动到一个位置,一个位置对应一个角度,那么当∠EPF取一个值时,对应的∠EQF也会取一个值. 运动点P,使得∠EPF=60°,此时对应的∠EQF为多少度?(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变化,初步感受对应变化思想,接着呈现第(1)问)
学生解得∠EQF=150°后,教师针对分类遗漏的难点继续提问启发观察.
问题2:点P在平行线之间移动,满足∠EPF=60°的位置除了这一个,还有第二个位置吗?请你指出来.(学生画出了第二个位置,教师继续启发观察)
问题3:你还能画出第三个位置吗?这样的位置有多少个?(学生回答:無数个)
问题4:这无数个点形成了怎样的图形?(有几个学生叫出来:弧形)
教师用几何画板拖动点P在平行线之间运动,直观呈现运动轨迹,出现两条圆弧,启发学生关注,并将问题“点P运动为什么会形成两条圆弧”作为课后兴趣题拓展,然后继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5:这无数个点P,都使得∠EPF=60°,那么对应的∠EQF都是150°吗?(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直观想象点P的位置变化引起∠EQF的变化,在求得∠EQF的另一个值为30°的情况下,教师继续追问)
问题6:在这无数个位置中,∠EQF的值只有这两种情况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得∠EQF的值发生变化?如果让你来分类,会分成几类?是哪几类?(启发学生运用图形将点P分成在EF左边和EF右边两种情况)
教师小结:点的位置变化往往是产生分类的重要依据.
问题7:当点P在平行线之间运动时,相对于P点的其他位置,你还能求得对应的∠EQF的值吗?(学生举了当∠EPF=40°时,∠EQF=160°或20°的例子,这时有学生举手,提出了问题8)
问题8:我想探究∠EPF与∠EQF的数量关系.(教师顺势呈现第(2)问)
学生很快求得两种情况下的数量关系:∠EPF+2∠EQF=360°或∠EPF=2∠EQF.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探索.
环节3:联想图形,构建方程模型,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问题1:当点P在EF左边时,有∠EPF+2∠EQF=360°,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二元一次方程,它有多少个解?当添加条件“∠EPF=60°”时,就得到了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们就能求出∠EQF的值了. 现在改变添加的条件,即当∠EPF+∠EQF等于多少度时,能确定∠EPF,∠EQF的值?(教师呈现第(3)问)
学生添加了以下几种情况:①当∠EPF+∠EQF=150°时,∣∠EPF-∠EQF∣=50°;②当∠EPF+∠EQF=210°时,∣∠EPF-∠EQF∣=90°或70°;③当∠EPF+∠EQF=300°时,∠EPF,∠EQF不存在. 教师提出问题继续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2:当添加的值不同时,为什么有的时候存在,有的时候不存在;有的时候有一个解,有的时候有两个解?它们分别对应了哪一种图形?你能不能确定当∠EPF+∠EQF取哪些值时,解是存在的?取哪些值时,只有一个解?取哪些值时,有两个解?(启发学生联想图形,运用图形解决问题)
学生运用图形猜测出几个关键位置,从而归纳出:当0°<∠EPF+∠EQF≤180°时,有1个解;当180°<∠EPF+∠EQF<270°,有2个解;当∠EPF+∠EQF≥270°时,无解. 教师接着提出问题3作为课后思考题.
问题3:如果∠EQF用∠EPF的代数式表示,那么∠EPF+∠EQF就可以转化为用∠EPF的代数式表示,我们由∠EPF的取值范围,是不是可以求出∠EPF+∠EQF的取值范围?如果能,请写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环节4:概括小结,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复习框图(图3),总结:在动点问题中,首先观察图形的变化,点的位置的变化是产生分类的重要依据,可以用方程(组)数学模型刻画数量关系,运用图形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是问题解决的重要方法.
教师布置思考题:如图4,AB∥CD,定点E,F分别在直线AB,CD上,在平行线AB,CD所在的平面上有一动点P,满足0°<∠EPF<180°,QE,QF分别平分∠PEB和∠PFD,猜想∠EPF与∠EQ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问题驱动思维,生成直观想象
核心素养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M·克莱因认为:“数学不是依靠在逻辑上,而是依靠在正确的直观上. ”国内学者史宁中也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 这种“看”的能力依赖于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图形展开想象的思维能力;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 直观想象集中体现在利用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解决数学问题上,因此,用问题驱动思维,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将问题表征、图式构建与学生思维有机结合,能生成直观想象核心素养.
1. 用问题串驱动有逻辑的思考,树立“用图形”的意识
意识上引起对图形的关注是生成直观想象的首要条件. 可用教学内容和创设情境提出的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系列问题,去推动学生借助图形展开有逻辑的思考,以此树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用图形”的意识. 问题驱动教学过程展开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图5. 首先,创设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存在动点P,求∠AEP,∠EPF,∠PFC的数量关系的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在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获得三个角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动点的位置变化引起数量关系的变化,引出继续探索点的位置关系与角的数量关系. 在添加两条角平分线后,通过求特殊情况“当∠EPF=60°,求∠EQF的值”,进一步引出“产生不同数量关系与什么有关”,即“如何分类”这一核心问题,想象P点运动的轨迹,观察、运用图形,归纳在无数个满足∠EPF=60°的点P的位置中,只存在两种角的不同数量关系,从而感受分类的依据,并进一步运用图形,探索一般情况下∠EPF与∠EQF的数量关系,从而得到关于∠EPF与∠EQF的二元一次方程. 接着,为了确定∠EPF,∠EQF的值,在学生自主探究∠EPF+∠EQF取哪些值的活动中,再次联想运用图形,验证存在性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有层次的、有机联系的一系列问题,将教学内容逐步展开,每一个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着“基于图形展开想象”的思维活动,体会运用图形想象、思考问题的作用,感受数与形结合运用的价值,树立“用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2. 问题引领感知空间位置变化,体验运动变化对应思想
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形态与变化,用问题引领感知空间位置变化,体验运动变化对应思想,是培养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从内容性问题出发,我们要思考“教什么”“如何走向深刻”. 根据本课的选题,从平行线的知识出发,在探究角的数量关系中,通过例题的三个问题引导,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方程思想到函数思想的过程,又渗透了函数与方程的关系,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运动变化对应思想. 站在运动变化的高度认识事物,认识数学教学,高屋建瓴,既能为后续学习做铺垫,也能为今后进一步在复杂情境中探索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积累直观想象经验.
3. 聚焦核心问题驱动深度思维,积累数形结合的活动经验
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地,应通过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地进行思考. 因此,问题驱动教学中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学科层面的本原问题,二是教学层面的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指向所学知识的本质,通过它,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核心问题是整合数学内容的关键和重点,其他问题由它派生出来,并与它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它,学生能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核心问题是思考的动力,是知识学习的大纲. 提炼核心问题,要在知识理解的关键. ”核心问题是基于本原问题又超越本原问题的一种课堂呈现,教师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挖掘出核心问题,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课堂上呈现的是显性的教学组织上的核心问题,但是背后的支撑离不开对学科本原性问題的准确把握. 聚焦核心问题,关注“教什么”“如何走向深刻”,思考“怎么教”“如何走向生动”,驱动学生深度思维,积累数形结合的活动经验,是生成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
本课选题来源于初中阶段的动态几何问题教学. 动态几何问题教学的核心问题应该是,通过某个动点问题的解决,提炼、归纳出动点问题的一般思考方法,使学生掌握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思考数学问题的一般结构和方法. 基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选取“如何分类”作为本课的核心问题,以平行线为载体,通过点的运动,教会学生思考. 首先,清晰运动状态和路径;然后,清晰哪些量引起了图形或数量关系的变化,找到变化中的规律,即不变的本质;最后,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为了解决核心问题,教师不停地“挑起事端”:点P在平行线之间运动,它的运动范围是怎样的?点P在平行线之间运动,这三个角还有没有可能存在其他数量关系?点P在平行线之间移动,满足∠EPF=60°的位置除了这一个,还有第二个位置吗?你还能画出第三个位置吗?这样的位置有多少个?这无数个点形成了怎样的图形?这无数个点P,都使得∠EPF=60°,那么对应的∠EQF都是150°吗?在这无数个位置中,∠EQF的值只有这两种情况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得∠EQF的值发生变化?如果让你来分类,会分成几类?是哪几类?这些问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核心问题,能充分运用图形进行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捕捉冲突点,引发思维碰撞,主动探索数量关系,体验数形结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