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博文 贺瑶 马松梅
摘 要:应普通高中课程标注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中学生物教学,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为例开展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 混合式教学 教学设计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等混合式教学模式随时代潮流出现。同时,教学理念与教学结构也发生改变,从熟悉的三维目标教育,到核心素养教育。所以本文基于混合式教学设计理念,探索并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以期为生物教学设计方面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该部分知识较轻易掌握,但由于该内容把分析和应用结合在一起,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知识化形象是必不可少的。本教材以生态系统结构为基础,结合新陈代谢中能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
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与环境模块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1]。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构建模型,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概念,发展理性思维。
2.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成因,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归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形成生态学观点。
4.通过开展讨论交流的教学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学生通过“微课”等网络资源了解“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相关资料,同时通过实地考察、询问等方式了解当地相关生态农业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资源对本节相关知识的查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本节内容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建构图解,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动画。让同学们找出并书写出其中典型的食物链。
活动一:根据食物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构建能量流经每个营养级的概念图。并思考:是否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都一样?生产者是否能全部利用照射到草上的太阳能?摄入量与同化量的关系是什么?
活动二: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学生通过对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和总量、传递渠道和形式、能量转化和散失等问题的讨论,加强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归纳出能量流动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建构能量流经不同营养级的去向和来源,建立了生态系统结构与能量流动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理性思维)。
3.分析数据,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
活动三:通过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请学生填表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及分析形成原因。
通过举例(图1)引导学生理解能量金字塔的概念以及與数量金字塔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
4.尝试应用,巩固知识
结合课本中“问题探讨”栏目,以及谚语“一山不容二虎”。引导学生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科学的解释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的科学态度(理性思维)。
5.联系实例,归纳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通过桑葚鱼塘等贴合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归纳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呼吁学生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设计意图:基于实例,引导学生科学的解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现象,并利用能量流动规律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新格局(理性思维,生命观念),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社会责任)。
五、教学反思
“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一般不会被老师重视,而本设计将该栏目作为导入,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但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故很难把握教学时间,对此,还需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